人物名片:
白晓艳,女,28岁,娄烦县米峪镇乡窑庄小学教师。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她就来到偏远的小山村,在三尺讲台上为4个单亲山区孩子当老师,为贫困山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山外面的心灵之窗,演绎了一段平凡而深沉的教学经历。正是这段难忘的经历让她登上“时代新人榜”。

在太原市最高峰云顶山的北麓,有一个叫窑庄村的小山村。它是娄烦县米峪镇乡一个140余户、350余人的行政村。从太原市区到这里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快路”太佳高速160公里;另一条走“慢路”八九十公里,是娄烦和古交之间的山路,崎岖蜿蜒。
由于地处偏远,山里的人很少出来,城里的人也很少去那。
村口有一所小学叫窑庄小学,说是小学,其实就是在村委会院内的一间15平米的教室。学生仅仅有4名,分别是两户村民一对姐妹俩和一对姐弟俩,最大的10岁,最小的6岁。
自从城里来了一个白老师,山村的那间教室常常传来孩子银铃般的笑声……
-“对于偏远的山村来说,学校就是希望,老师就是点燃希望的一盏灯。”
2017年11月,从忻州师范学院毕业的白晓艳扛着行李到窑庄小学任教。
“当我带着憧憬踏进米峪镇窑庄小学时,呈现在眼前的情形与我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尽管来之前,我已听说这里闭塞、贫困,但是,现实却比我想象中还要差一截。”
“说心里话,刹那间,我曾对我的选择犹豫了,甚至动摇。可当我看到迎接我的那一个个热情的村民,看见那4个山里娃清澈渴望的眼神,我的鼻子酸了,心软了。”白晓艳回忆起当初仍深情不已。她说:“我选择来这里任教,原因是自己的老家也是贫困山区,上学的时候也曾拿过国家贫困助学金,我明白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多么迫切。电视里播放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贫困山区教师张玉滚17年扎根山区的事迹,像火一般深深地感动着我。”
窑庄村所在的米峪镇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这里全歼日军一个大队。这里的民风淳朴,村民善良。由于地处被称“太原市的青藏高原”的云顶山边缘,高寒气候,土地不适应种植粮食,农民收入主要靠养殖牛羊,全村有1/3是贫困户。近年来,经过当地不断努力和社会帮扶,窑庄村脱贫攻坚,面貌正在发生改变。
村里有两户贫困户,男人在外打工,婆姨都是从2000公里外娶来的,因忍受不了这里的生活环境,丢下4个娃跑了。白晓艳成了他们的老师。山村学校的条件是艰苦的。一个人既要教学,又要生火做饭。对于一个刚迈出校门的女孩子来说,不能说不是一场挑战。单说夜间出门上厕所,对于白晓艳来说就是道坎儿。一个人的时候,对家人的思念总萦绕在白晓艳的心头。
“刚开始,4个孩子上课总是怯生生地盯着自己,不愿张口讲话。为了让他们接纳自己,我走访了村民家。我发现孩子们个个都很聪明,求知欲特别强。是孩子们听不懂自己的普通话,造成了沟通障碍。”于是,她决定耐心辅导孩子们学说普通话,一句一句地教,自己示范怎么张嘴,怎么发声。还通过游戏、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孩子们学好普通话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把课文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出来。很快,孩子们爱玩儿、好模仿的天性一下子就释放出来了。经过反复训练,孩子们讲普通话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她与孩子的距离慢慢拉进了。学校条件简陋,缺乏体育课设施,白晓艳一到下课就领着孩子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她大胆教改,进行了“七彩童年,快乐作文”的教学,将作文课搬到了教室外的山坡上,教他们如何观察天边的云彩,观察村中淌过的小河,观察吃草的牛羊,用这些孩子们喜爱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讲述家乡和自己童年故事的能力。
白晓艳在担任语文课教学的同时,还兼任了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平均每天上5节课。遇到天气不好,她会骑着电动车护送孩子回家。
“其实,我任教的时间并不长,更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组织上把我选为‘时代新人’,是对我在山村教学工作的鼓励和鞭策,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那些长年坚守在山村,一边务农一边教学的山村教师,他们才是真正点燃山区孩子希望的人。”
白晓艳说:“在我来之前,村里小学有个初中毕业的代课老师,他就是本村村民。我来以后,他像兄长一样关心我们,大冷天每天为我们烧锅炉取暖。多年来,他每月才有1000元工资,奉献了青春,甘做铺路石,4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像他一样默默地奉献在山村教育战线的山村教师,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全社会关注的,也是最应该受到大家尊敬的人。”白晓艳说。
-“对于偏远山村的孩子来说,要打开知识的大门,也要打开心灵之窗。”
4个孩子的相同经历,让白晓艳在关心他们学习的同时,也关心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那年冬天,白晓艳在宿舍里准备了火锅,让孩子们一块儿来吃。可孩子们说从没见过这东西,这让她内心一阵酸楚。
“虽然孩子们年纪小,他们甚至没有对妈妈的印象,但一提起妈妈的话题,他们马上会低下头,缄默不语。好几次,我发现最小的小强总拉着我的手不愿意放开,我分明能感受到,孩子是从我这儿感觉到了温暖。我的内心也会升腾出女生与生俱来的母爱。”
白晓艳清楚,对待眼前的这4个孩子,应当用妈妈般的关心关爱他们。
“六一”前夕,娄烦县教育系统要举行运动会,只有4名学生的窑庄小学也要参加吗?“我跟孩子们一说,孩子们都嚷着要去。没有统一的服装怎么办?我就到太原自费为孩子们买回漂亮的小裙子、衬衣和短裤。”开幕式上,当最大的孩子小仙仙打着窑庄小学的牌子,带领着3个孩子,昂首挺胸出现在全县人民面前的时候,全场报以热烈掌声。白晓艳说,那天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信,让自己内心感到无比高兴,她深知自信对山区孩子成长是多么重要。
在她宿舍的抽屉里,专门放有红糖、姜、创可贴、酒精等。班里有学生谁肚子疼了,她就会适时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姜糖水;有谁不小心受伤了,她就会及时拿酒精消毒、用创可贴处理。由于每天天不亮家长就去地里干活,个别学生早饭将就,午饭吃些方便面、火腿肠应付。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此以往,这怎么能行?营养一定得跟上。于是,她在给自己做饭时,经常多炒些菜,多熬些粥,端到教室免费给学生们吃,让他们觉得和在家里一样,甚至比家里还好。
由于一心放在教学上,白晓艳没有机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更没有时间谈情说爱,至今还是单身。每当有人问起她,她都会自豪地说:“我不是一个人,我是我们学校4个孩子的‘妈妈’”。
白晓艳用真情收获了学生的爱戴,她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我过生日,早晨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生日快乐’!那一刻我既惊讶又感动,因为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本身不善于表达情感,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我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能够成为4个孩子的‘讲台妈妈’我很幸福!”
白晓艳坚信这些深山的小花朵必将会开得越来越鲜艳,越来越耀眼,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近,有一首诗《苔》被刷屏。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被很多人记住。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晓艳将这首诗送给了她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