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健康频道

好睡眠,保“量”还要保“质”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刘涛 2022年03月19日 10:37

  受访专家陈烜,中国睡眠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太原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神经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眩晕、头痛、周围神经病及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诊治。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明显增加,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各种睡眠问题逐渐凸显。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太原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神经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陈烜表示,睡眠是人的一个生理现象,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身心健康。而好的睡眠,既要有量,又要保质。

  睡不好这些疾病找上门

  “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睡眠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食欲的激素释放、记忆功能的形成和肌肉的修复等。良好的睡眠是提升人体免疫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陈烜说。

  有关医学研究表明,严重的打呼噜在引起机体代谢性障碍的基础上,可增大高血压发病风险2.89倍、脑血管疾病风险2.13倍至8倍、心血管疾病风险1.2倍至6.9倍、糖尿病风险2.5倍。

  “人的睡眠周期分为假睡阶段、浅睡阶段、熟睡阶段、沉睡阶段、深睡阶段、快速动眼阶段。”陈烜介绍,睡眠不好常常表现为——入睡迟,睡眠好的人半小时以内一般就能进入睡眠状态,睡眠不好的要很久才能进入睡眠;睡不实,晚上经常起夜;睡醒累,醒后感觉浑身疲劳、没劲儿、没精神。

  “一旦出现这些表现,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陈烜说,“如果置之不理,时间久了会影响身心健康,如疲倦昏沉、沮丧易怒、反应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内分泌失调、忧郁症,严重的则会诱发帕金森、脑梗死、老年痴呆。”

  调睡眠这些误区要认清

  “在接诊的患者中,多数是出现严重的睡眠问题才来,而且对睡眠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陈烜说,“想真正改善睡眠,必须先有科学的认知。”

  误区一,睡眠时间越长越好。“成年人的睡眠时间一般应保证7小时至8小时,但这不是绝对的,要因人而异。”陈烜介绍,“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睡眠节律,只要第二天精力充沛、状态饱满,就说明睡眠时间是合适的,符合自己的生物钟,没必要强求睡够8小时。”

  误区二,长期用药物辅助睡眠。“不少睡眠不好的患者擅自服用安定等镇定催眠药物,这是不可取的。”陈烜提醒,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在医生指导下是可以改善恢复的,药物只起到辅助作用,而且用什么药、怎么用、用多久,都要在医生评估后针对性地指导用药,不可擅自服用。

  误区三,觉可以补回来。“补觉、赖床,都是心理上的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睡眠。”陈烜表示,白天补觉仅仅是时间上的补充,并没有质的保证,养成规律睡眠的生物钟至关重要。

  误区四,睡前喝酒、喝牛奶有助于睡眠。陈烜表示,睡前少量饮酒虽然可以让人很快入睡,但是睡眠状态一直停留在浅睡期,很难进入深睡期,而且身体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此时人容易惊醒,甚至失眠。睡前喝牛奶虽有助眠作用,但不适用所有人。如果晚餐吃得过饱,不建议睡前喝牛奶,这样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睡眠质量。

  想睡好这些习惯要养成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有失眠困扰的约占38%。

  “睡眠就是一种生理现象,我们要遵循睡眠的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是预防睡眠障碍的最好方法。”陈烜提醒说,“平时大家要关注自己的睡眠,如果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心慌、磨牙、打呼噜等情况,就要考虑睡眠是不是出现了问题,需要尽早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调节改善睡眠。”

  怎样才能睡得好?陈烜表示,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每天要准时起床、睡觉,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保持一个稳定的睡眠节律,建议23时前入睡;睡前不要想太多事,思想放松,要有“先睡好明天再说”的心态,因为焦虑、高兴等情绪,对颅脑而言,无法辨别,这些情绪都是危险因素,会影响睡眠;晚餐不宜吃过饱,不宜饮酒、喝咖啡和茶饮;白天可以适度锻炼,但睡前2小时至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大量出汗,睡前肢体处于兴奋状态,体温过高,会降低睡眠质量;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反馈,即躺在床上就有困意,不要在床上看手机、看电视、读书等。

(责编: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