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聚焦

2022年新春走基层 | 故县村幸福水啊最甘甜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李杰华 文/摄 2022年01月17日 07:14

  开栏语

  孕育生机与活力的新春渐行渐近,令人满怀期待。春节将至,我们的记者再次整装出发,走进田间地头,来到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畅谈,记录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动人故事。

  为了贯彻落实中宣部要求组织开展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的通知,即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用情讲述劳动者努力创造幸福的奋斗故事,用心记录工作者在节日期间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守画面……记者将用手中的笔和镜头,通过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展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将一个个美好生动的太原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阳曲县东黄水镇故县村北山坡时,村里的第一个集体企业——山西尚家井养生水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现在的水厂生产比较正常,村民也能熟练掌握每个流程。”故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建军一边查看桶装水一边说,“现在每小时能生产600多桶纯净水,就是希望来年这销量能翻几番。”

  1月16日,记者驱车30多公里,来到故县村。2014年,通过摸排和识别,故县村有383户贫困户,占比46.5%,是东黄水镇贫困户最多的村。近两年,村党支部利用水资源优势,在政府资金扶持下,建起了山西尚家井养生水业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村民搭建致富平台。

  故县村,曾因东魏孝静帝时修筑木井而得名“木井城”。这里在唐朝曾是阳曲县城所在地,后改名为故县村。村中心有口老井,名为尚家井,据说隋朝就有了。记者看到,这口井的井口用一尺多厚的石头凿孔而成,石头上有24道半沟痕,深达两寸多,足见这口井的历史之久。村里老人说,这口井现在还能用,是市级重点文物。

  “这口老井水质清澈甘甜,但是浅层井,水量已经不多。”李建军告诉记者,为了全村吃水,又在村北打了眼1200米的深井。

  以前村里人主要靠天吃饭,遇到丰收年,十余亩地的年收成最多也就5000余元。农闲时,村民外出打零工。2000余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仅800多人。村“两委”经多方考察调研,计划利用水资源建水厂,为村民找个致富的好产业,但因启动资金缺乏,“伸不开胳膊舞不开手”。

村民冯爱仙在对桶装水进行最后一道检测。

  2019年,故县村党支部在政策支持下,申请到50万元资金,通过对外招商又引来了530万元的社会投资。村党支部立即行动起来,通过扶持资金、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优质水资源等资产入股的方式,和第三方成立公司,合作开发水资源。

  “公司成立前期,村‘两委’特意找到省水利厅下属的专业机构对深井水进行检测。报告显示,水质微碱,富含钾、钙、钠、镁和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矿物质,无污染,适合饮用,是个非常好的资源。”这个结果让村民们高兴不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公司引进了国内一流、自动化程度高的纯净水处理装置,2020年10月开始试运营。很快,故县村的纯净水得到市场认可,现在阳曲县市场上80%的桶装水出自这里。

  在公司负责人郑晓榕的带领下,记者“全副武装”进入车间。车间干净明亮,深井水井口全部封闭,水抽取到净化车间后,经过设备过滤净化后送往灌装车间。水桶通过流水线进入灌装车间后,清洗、消毒、灌装、封装全部在一个透明封闭的设备内完成,工人只负责出现故障时调整机器。封装后的水桶通过流水线到检测车间,经过多道检测后,桶装水就送往仓库。

  “在这里工作一点都不累,女员工主要是检查水中有无杂质,包装是否完整等,男员工用叉车搬运产品。”在这里工作的村民刘永贵说,男劳力一个月最多能拿4000多元,女劳力能拿到2000多元,在家门口打工不比在外面挣得少。

  去年4月,这里被指定为“扶贫车间”。公司里的职工绝大部分都是本村村民,连县城销售点的销售员也是在县城居住的本村村民,近30个工人中有5个为贫困户,每年仅支付工人工资就有80万元左右。“很多企业不会聘请60岁以上的人,而村里60至70岁之间的人有劳动能力,有的还要供养子女上学,经济压力大,公司为这部分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郑晓榕说。

  “儿子刚毕业,女儿还在读高二,我还得继续挣钱养家。很多企业不聘用60岁以上的人,村‘两委’让大家自愿报名,我就成为这里的员工了。”刘永贵一边搬运着从生产线出来的桶装水,一边激动地说。

  “村里这几年变化不少,修了广场、建了活动中心,重新铺设了自来水管网、硬化了道路。”出了水厂,李建军和记者边走边聊,“村子干净整洁了,村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快过年了,村“两委”的虎年规划也出炉了。利用紧邻314省道的优势,准备建设以汽修为主的综合服务区,小汉村、蒲子村两个自然村也将建设养殖场和物流基地。“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给村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在村里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都想着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李建军笑着说。

  记者感言

  “幸福水”里话振兴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破题”。阳曲县按照相关政策,精准把脉,助力乡村经济产业发展,一口“老井”焕发了活力,让故县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水到渠成”,也推动了村集体产业的破零和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以集体经营为主、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发展路径。

  看着这一幕可喜的变化,记者不禁想,只有聚焦产业,才能促进乡村发展,只有不断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才能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