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综合新闻

菜篮子里的美好生活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李涛 2019年01月31日 11:34

  春节将近,年味愈浓。不管过年的风俗如何变化,吃好喝好始终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腊月里,万柏林区最大的综合性便民市场——九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刻。41岁的黄阿新从福建泉州来到太原后,已在这个市场的摊位上干了3个年头,他不但见证了太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点滴变化,而且凭着辛劳,在这座城市买了房、扎了根,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从菜篮子里找到了“美好生活”。

  买卖环境大变样

  “墨鱼丸咋卖?有冻虾吗?”“墨鱼丸13块钱一斤,冻虾在冰柜里……”,在肉类大棚的南排13号铺内,黄阿新在摊前报价、称重、算账、找钱,忙得不亦乐乎。

  黄阿新的摊位主要卖冷冻水产品,种类多、质量上乘,算账又爽快,零头能抹就抹掉,他和一批老主顾交上了朋友,每天来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回头客。冬季,他的摊位明显红火起来,尤其是春节前这段时间,过来选购年货的顾客很多。

  三年虽不长,但黄阿新切身感受到了市场买卖环境的变化。“以前,环境嘈杂、脏乱几乎是各个市场的‘通病’。2018年太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对这些集贸市场里的‘乱象’集中整治,环境大变样。”他指着摊位外地上的一条白线说:“这么多商户,之前大家总爱把货品堆在门口,这样摊位里能多腾些地方。看见别人摆在外面,我也摆,不然感觉挺吃亏,结果弄得进出都得侧着身子,也常有顾客不小心磕绊。后来,市场统一将经营户的‘地盘’延伸到白线边上,但谁也不许越线。定下了规矩,店的面积也扩大了,大伙儿自然也不在外面摆东西了,通道敞亮多了。”

  他笑着说:“现在,市场的大棚外都设有阻车桩,汽车一律不让开进来,人们逛起来也不怕被车磕碰着了。环境好了,来的顾客也多了,咱的生意更好了。

  买卖做得更舒心

  “做买卖,难免买卖双方发生点纠纷,又最怕讲不清、道不明。”黄阿新告诉记者:“这个市场里,有我好几个同乡,以前总会遇到一些烦心事。有一次,有顾客拿了东西就要走,但卖家说没付钱,买家说付了,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半天也说不清谁对谁错。还遇到过有人拿着假币过来,被发现后却不认账。”

  “你看,现在市场给每个摊位都安装了监控系统,外面的通道也装了,买卖双方啥‘小动作’都能发现。”他接着说:“变化可不止这一点,咱做买卖的,平时也要买东西,也怕缺斤短两,这市场里有公平秤,分量足不足,一称就清楚。若是担心有农药残留,二层设有快检站,几分钟就能检出结果。”

  说着,他拿出了一本“购销台账”。翻开细看,每个月,从哪儿进的货,供货人是谁,购货人又是谁,一清二楚。他说:“如今,买东西的踏实了,咱生意做得也舒心了。”

  爱上太原这座城

  “呦,4点多了,二娃快放学了。”黄阿新招呼顾客之余,不时看一下表。他说:“我刚来时,最发愁的是两个娃去哪里上学,一个小学、另一个高中。”

  “听说我这个情况后,市场的工作人员主动帮忙联系了学校,让我们能踏实在这里做生意。这不,小的去了红星巷小学,大的去了太原二十中,这可是把心里最大的顾虑给解决了。”“太原啥也挺好,就是冬天不习惯,太冷了。”说着,他缩了缩脖子,用手把耳套戴的更牢一点。

  这几年,黄阿新起早贪黑很辛苦,但日子也越过越好,前不久在太原买了房,成了新太原人。他告诉记者,辛苦一年也准备休息休息,等这阵忙完了就回趟南方,毕竟亲戚们都在老家,回去好好跟家里人团聚。“腊月二十八回家,不管早晚也算是回家过个年吧。”他说:“在老家住不了几天,正月初六还得过来开摊,有老顾客等着呢。”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