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到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农业强国的路线图,奋力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新型战略方针。笔者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文化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而乡村文化现代化尤其需要用阅读来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助力全面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这些年来,神州大地的村村寨寨文化正在回归,到处飘满书香。无论是连续实施十几年的农家书屋工程,还是近年来由中宣部等部门主办的“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推荐、“乡村阅读榜样”的发布等活动,我们从中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阅读活动聚焦农业、农村、农民,这不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是打造乡村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的确,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阅读服务还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软肋。这些地方无论是人均阅读网点数量还是人均藏书量,都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由此看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公共阅读服务更对农民“胃口”,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已经迫在眉睫。
应当看到,多年来,各地农家书屋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不少适合农民看的出版物。不过,依笔者看来,无论是在选题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让农民喜爱阅读,就需要让出版物切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的放矢地优化出版选题,出版更多接乡村地气的图书。只有读书多了,农民的精神世界才会丰盈,见识才会广阔,改变乡村的底气才会更足。
精心布局乡村公共阅读服务不能仅仅止步于农家书屋的配送、农民喜爱图书的推荐,还应当把乡村阅读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来加以全力推进;把农家书屋、乡村学校图书室、乡村报刊亭、乡村阅报栏、乡村文化广场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项目来着力打造;把开展阅读活动作为以乡镇政府为单元的年度考核工作的基本指标,使之常态化、规模化。
乡村阅读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那些浸润乡土、乡容、乡情、乡音、乡邻、乡德、乡贤、乡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都应当是广大农民读者所深深期盼的。多年来,我们的出版界一直有着为乡村树碑立传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柳青的《创业史》,还是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抑或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等文学杰作,都是以农村为背景,为时代讴歌,为农民立传。对此,出版业应当不断地为推出更多农村题材的优秀作品继续发力。
可以想象,当广大农民在物质富有的同时,也能实现精神上的富足,那将是一幅多么美好的乡村画卷!
提升乡村公共阅读服务水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出版业在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会有更大的作为。除了对原有的农家书屋进一步升级改造之外,加大对优质“三农”选题的投入,加大对乡村书店网点的合理有效布局,加大对乡村阅读推广人的培养和扶持,加大对乡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阅读指导也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让广大农民用优质图书武装头脑,才能让他们焕发出改变农村面貌的巨大智慧和勇气,乡村文化才能处处有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