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年过节各族居民载歌载舞相聚共品美食,“民情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少数民族重点关注对象的情况,“连心卡”为各族居民架起“连心桥”……迎泽区庙前街道南海二社区少数民族居民较多,社区党委书记孔奇芳通过精细化服务,将各族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社区宛如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多民族 特色明
漫步于南海街各街巷,浓郁的民族特色扑面而来。装饰颇具民族特色的餐饮店,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居民……让人感受到民族多样性。
庙前街道南海街二社区位于南海东街北一巷,辖区范围为南海街以东,解放路以西,水西门街以南,南海东街以北。常住居民约3671人,其中有140名回、满、蒙古等少数民族居民。
少数民族居民较多,也对社区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对孔奇芳而言,如何深入细致地服务好大家,将各族居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课题。
服务精 感情深
“安大娘,78岁,回族,目前居住在南海东街北二巷,老伴已经去世,独自居住。身体状况不太好,有脑外伤后遗症,血压也比较高,平常需要吃治疗心脏病的药,去年骨折了两次,最近才开始不拄拐棍,但是身体也不太麻利……”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孔奇芳对安大娘的情况了如指掌。不止安大娘,在她厚厚的“民情日志”上,密密麻麻记载着需重点关注的少数民族居民的情况。根据大家的需求,孔奇芳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给予上门亲情陪聊、逢年过节送米面油等相应服务。
“孙女考上了研究生,家里实在困难,想向学校申请助学金,能不能给她开个证明?”几天前,孔奇芳接到八旬回族居民刘奶奶的电话。原来,为了服务好少数民族居民,孔奇芳专门为大家制作了“连心卡”,上面标注有自己的联系方式。刘奶奶的儿子在外打工,收入微薄,老人的孙女很争气,今年考上了研究生,却为学费犯愁。看到“连心卡”,老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孔奇芳的电话。孩子上进是好事,孔奇芳二话没说,按照程序开好了家庭经济情况证明。“连心卡”成为社区连接少数民族居民的“桥梁”。
冬至组织“民族饺子宴”,春节各族居民载歌载舞,端午汇聚一堂包粽子,中秋同品月饼增进民族感情,日常还有各类插花、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南海街二社区的民族活动是一大特色,在频繁的接触中,各族居民的感情愈发深厚。
“石榴籽”团结紧
“安大娘做的炸油香可好吃呢,每次回族节日都给我们送!”提及回族老人安金莲,汉族居民赞不绝口。炸油香是回族的特色小吃,更是连接民族情谊的“使者”。
“还说我呢,你们不是还经常给我送腌酸菜吗。社区干部知道我身体不好,常常打电话关心我的身体情况。”78岁的安金莲热情地回应。
68岁的回族居民刘淑琴自从搬进高层,和邻居的互动不是那么频繁了。但几年前她生了一场大病,汉族邻居纷纷上门问候,让病榻上的她感受到邻里们的热情。“生活在南海街,社区精准服务,各族居民相亲相爱,让人心里很温暖!”刘淑琴感慨着。
南海街二社区先后获得过山西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
“人们爱吃石榴,细细观察,石榴籽紧密相连,正如我们社区的各族同胞,彼此守望,相互关照。社区将继续在民族团结工作上下功夫,织密民族团结同心网,构建睦邻友好团结共同体,提供更为精准暖心的服务……”孔奇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