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森,太重煤机采掘设备分公司数控镗工,也是中国煤机领域首届“煤机大工匠”的获得者。在进入太重煤机的17年时间里,他扎根车间镗床,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和机具研发,成为煤机领域赫赫有名的“创造者”。岁末年初,这样一位“重机大匠”在忙碌什么?与此同时,生产出了众多煤机“神器”的太重煤机车间内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劳动场景?
昨天,记者踏着新春的阳光,走近了这个传奇企业的生产一线,一睹“中国制造”的骄人风采。
创新者
宽敞明亮的车间,洁净有序的生产线,一线工人们正熟练操作着大型车床,忙碌地加工着机械部件。正在这里,我国第一台900千瓦智能化采煤机、第一台“能割石头”的油页岩开采机、第一台千万吨级3000千瓦世界最大智能化采煤机等“大国重器”先后下线。太重煤机也当之无愧地跻身中国重机制造领域第一方阵。
车间的最北一侧,就是“煤机大工匠”张立森的工作室。我们进去时,张立森正穿着工作服站在工作台前操作数控编程。“张大师”面色白净,笑容谦和、温暖。与我们印象当中“优雅现代”范儿十足的“工作室”不同,张立森的工作室完全就是一个小型车间。一排排钢架上,整齐排列着工作室研发出的各种模型、零件、机具,足有数百种之多。仅是用于镗床的刀具就有几十种,这些刀具大小、形状、结构各不相同,用于完成不同的加工任务。
“这个正反镗刀是最新研发出来的。最近厂里要加工的采煤机需要切割异形孔,用过去的镗刀需要两种刀具反复替换加工,效果出来还是不满意。我们工作室就集中兵力迅速研发,加工出了这种正反镗刀,不仅可以一把刀当两把用,而且损坏率小,效果出来比较满意。现在想把它再微调一下,努力达到最好效果。”张立森说。
引领者
正在说话的当儿,几位身穿工作服的年轻人相跟着走了进来:“师傅,这个铣刀还是有点不太利索,您给提点意见呗!”年轻人边跟张立森打招呼,边把手里的刀具递了过来。张立森利索地拿出游标卡尺,开始测量计算。
太重煤机工会的工作人员牛冬阳介绍,这些年轻人都是“张立森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骨干力量。别看年纪不大,但实实在在是生产一线的“智多星”。生产中间遇到的技术难题、需要创新改进的零件刀具以及订单很急的急难件,都要由这些年轻人去解决攻克。
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张立森积极组织工作室成员立足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围绕降本增效、技术革新等主题,开展技术攻关、“五小”创新等活动。到目前,工作室共培养6名高级技师、8名技师、4名三晋技术能手,发表论文5篇,完成国家级新型专利9项,完成质量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五小”成果累计109项。现在“张立森技能大师工作室”共有17人,他们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很多技术难题都在这里得到解决。
智造者
由工作室出来,张立森带着记者在高大敞亮的加工车间上了一堂“简明生产课”,包括目前正在为多个煤矿生产的智能采煤机、减速机以及国内一流的冶金棒材加工线等。精密的流水生产线、先进的重机生产技术以及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大国重器”的力量与智慧。
张立森介绍,太重煤机核心企业为过去的太矿集团,素有“中国采煤机之父”之称,已有93年的发展历史。如今,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太重煤机更是站在了国内采煤机技术的制高点,产品获得各类国家级荣誉无数。去年,凭借强大的技术引领,太重煤机先后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威利朗沃国际集团和美国REI钻机公司60%的股份。两项跨国收购案的成功实施,使太重煤机向实现建设“中国一流、世界著名”煤机企业的目标持续挺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工业制造业一直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今,随着工业智能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创新革新更成为我市制造业的重大使命。从太重煤机身上我们看到,创新正在助力老企业焕发新光采,走向新世界,走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