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非遗太原67丨南少林五行拳:云山沓渺一叶来

2025年10月22日 11:23
李国瑞演武旧照
李晓琴与师兄弟演示对练
李国瑞及众弟子
李国瑞教授美国学员旧照

  晚清到民国时期,冷兵器时代的拳脚、器械丧失了在军事体系内的重要性,江湖不得不从封闭走向开放。同时,救亡图存的时代吁求,催涌着改良变法、革新革命,也推动江湖杂糅现代气息。然而,武术却从未如彼时一般,与民族精神、时代浪潮、社会变革强烈共振,迎来空前繁荣。南少林五行拳,亦称南少林五行柔术,正传播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时代,2009年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90岁的李国瑞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女李晓琴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南拳从北来

  1944年至1946年,少年李国瑞就读于清源县第二完小,在每周六的国术课上,学习一些进退连环、形意劈拳之类的基础。“学进去了,一发而不可收,”老先生思维清晰,“后来在舅舅介绍下,1948年,我14岁正式拜师李锦文。”这一练,就是近80年。

  李锦文,时称“梗阳李”,李锦文的师父是太谷董俊(字秀升),正是董秀升将南少林五行柔术传入山西。民国武术名家姜容樵在《当代武侠奇人传》中称其家传医道,其父董芳伦喜研习武技,定居北京,是“大刀王五”王子斌的师父。除勤于家学外,董秀升还往来京、津、冀等地访师交友,1918年受聘于山西医院任中医师,太原国术促进会成立后任少林门主任。

  找出纸质酥脆的《少林五行柔术谱》,李国瑞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是我师爷1936年写的,拳术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董秀升在自序中说,清光绪辛丑年(1901),其游艺北京遇到李志英,跟他学习了五行柔术。此拳为李志英的祖父李恩元师从少林妙丹禅师所学,家传三世,知道的人不多。弟子李锦文所撰的序更详细,清乾隆间福建少林寺遭劫,妙丹禅师出走募化,遇嗜技击的李恩元,留家受业,功成后禅师辞去,不知所终。

  后人继前贤

  民国武术大家孙禄堂之子孙存周有言,拳传有道缘者。李国瑞,是他这一代的有缘人。

  1949年,李国瑞跟着家人搬来太原,先在药铺当了4年店员,后转行小伙计,卖了3年茶叶、杂货,“晚上结账后,打算盘、练书法,1952年买了一本四角号码,自己学,展卷有益”,1958年招工进了太原锅炉厂。

  “那会儿20来岁,早晨天刚发白,穿过柴市巷去儿童公园,”忆起往事,老人精神抖擞,“练武的人多,有打长拳的、查拳的,有练形意、太极的,也有耍把式打棉花拳的,我们师兄弟练自己的,先是劈崩钻炮横、十二形,再练套路、对拳、器械。”

  董秀升以形意行世,师从河北形意名家耿继善、刘殿臣,后拜入太谷形意前辈宋世荣之子宋虎臣门下。他所学极广,曾在《山西国术体育旬刊》撰文介绍形意、少林拳理拳法及公立拳、罗汉拳、十诀剑、八方刀、断门刀、五趟白猿棍、六合枪、虎头钩等套路和技法。董传形意这一支所传也富,不限形意,还有八卦、太极及他类拳术、器械等传承。

  李国瑞学过形意、八卦、太极、罗汉功等多种拳术,“但最中意、下功夫深的,还是南少林五行柔术。”“柔”就是软、慢,所以它还有个别称“行迟功”,“有人说董师爷这拳软,他们是不知道这拳妙。”

  与形意的“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比起来,“柔而刚为主,刚而柔为妙”的行迟功,跟抱着字典、练着书法、悟着道理的那个年轻李国瑞,更顺性合缘。弟子们眼里的李师父,像文人、学者,“师兄弟里,有北大的、山大的、工大的,学历高的不少。”

  小拳有大道

  南少林五行拳妙在哪里?拳谱云: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为肺肝肾心脾、皮筋骨血肉;柔术,指养气、炼气之法,以道为归,以呼吸为功;因源于福建少林寺,故称南少林五行柔术。

  “一个特点是化整为零,头肩肘手胯膝足再到腹肌尾闾,把局部的反应先练快了,再到整体,形成合力。”玄之又玄的拳诀,在李国瑞嘴里,变得晓畅通俗,“另一个特点是双圈运动,两个玉连环,大无外小无内,通过肢体弧形运动化解直线攻击。”

  李晓琴跟着讲解演练功架。有五功:卧牛功增强腹部核心力量及腿部肌肉耐力,麻辫功练习指力和腕关节的灵活,木板功练习抖劲,木球功练习黏劲,吊袋功增强上肢爆发力和耐力;有五掌:托、推、云、撵、摩;有五拳:龙、虎、豹、蛇、鹤;有五行柔术全功势法,反复演练,使得周身完整一气。

  “以柔制刚”,精华是对练的五趟相手。“问师父练不出来,就得对练,相互吃住劲儿,才能琢磨出味道。用起来九刚一柔或者九柔一刚,其实练的是脑子。”老先生矫健地走了过来,跟女儿两手一搭,“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坐到茶几旁,左手边是一摞刊登过自己文章的杂志,右手边是一沓正在审校的文稿《南少林五行拳》,久未曾见的影碟机播放着10来年前在中国文化遗产日上与弟子们的现场展演,李国瑞对着围坐一圈的弟子们掷地有声地说道,“优秀传统武术的三个共性,文化的内涵、艺术的享受、技击的灵魂,五行柔术一定要传承推广,造福人类。”

  记者史鹏程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南少林五行拳,旧称南少林五行柔术,又名行迟功,是传承有序、拳理明晰、医武同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拳种。

  据董秀升《少林五行柔术谱》载,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被焚,妙丹禅师外出募捐,授业于河北李恩元,李传其孙李志英,李志英再传太谷董秀升。1918年,董秀升返太原定居,此拳遂传入山西,在太原、晋中、吕梁颇负盛名。董秀升传弟子李锦文,再传李国瑞,继传李晓琴等。

  南少林五行拳有坐功、动功、静功、桩功、对练、套路、器械,趣味浓厚,结构严谨,飘洒自如,适合不同年龄、体质的人练习,且不受场地、季节限制,对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积极作用。

(责编: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