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阴雨,气温骤降。近日,我市多家医院门诊量,特别是老年科就诊人数明显增长。天气变化已成为影响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10月19日,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旭红提醒,深秋季节,防病重于治病,科学防护是关键。
呼吸心血管疾病占主流
随着冷空气持续活动,市二院老年科门诊格外忙碌。据不完全统计,10月1日至今,老年科门诊量已达600人次。诊室外,咳嗽声、喘息声不时传来。
“就诊患者中,以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李旭红介绍,呼吸道方面,除了常见的感冒、流感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肺炎的患者明显增多。同时,降温也成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催化剂”。在心脑血管方面,主要集中在心力衰竭、高血压急症、冠心病心绞痛甚至脑卒中(中风)等危急重症。
“气温骤降是诱发这些慢性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李旭红说。
八旬老人受凉致肺部感染
81岁的张大爷是一位有十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老病号”。此次降温,他自觉身体硬朗,未及时添加衣物。一周前,咳嗽加重,咳出黄脓痰,随后出现胸闷、气短,严重时甚至无法平躺入睡。家人紧急将老人送至医院,肺部CT和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指向严重的肺部细菌感染。
“其诱因非常明确,就是受凉。”李旭红分析,寒冷空气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免疫力下降,让原本潜伏的细菌“趁虚而入”,引发急性感染。对于有基础肺病的老年人,一次小小的受凉就可能演变为一场大病。
73岁的郭奶奶,患有高血压,同样因忽视保暖,加之疑似擅自停药,前几日早晨起床时突然头晕、言语不清,送医后血压高达190/110mmHg,被诊断为高血压急症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受凉叠加用药管理不当,引发血压骤升,险酿大祸。”李旭红提醒,深秋健康无小事,防寒保暖、规范用药,是对自己生命健康最重要的负责。
主动预防远胜被动治疗
面对气温起伏的日子,老年人该如何安稳度过?李旭红给出具体预防措施。
拒绝“秋冻”,保暖是第一要务。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受凉后血管剧烈收缩,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颈部、头部、手腕和脚踝是重点保暖部位。应避免在早晚低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
控制基础病,切勿擅自停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老年人,务必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防止因气温变化导致病情波动。
减少聚集,有效隔离病毒。深秋是流感病毒活跃期,尽量避免前往商场、菜市场等密闭拥挤场所,必要时规范佩戴口罩,切断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链。
李旭红特别提醒,预防呼吸道疾病,可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坚持每天开窗通风2次至3次,每次30分钟;保证每日1500毫升至2000毫升的饮水,滋润呼吸道。
预防心血管疾病,晨起时切记“三个半”——躺半分钟、坐半分钟、床边腿下垂半分钟,避免因“猛起身”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意外;饮食要清淡少盐,多吃芹菜、菠菜等富含纤维的蔬菜和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食品;运动宜选在10时至15时之间,以散步、太极拳等运动项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