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热评

戒除“手机瘾”,需对症施治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薄鸿 2022年03月02日 08:56

  一放寒假,哥哥“霸占”了奶奶的手机,不停地刷短视频;弟弟则“霸占”了爷爷的手机,三四个小游戏轮流玩。去年秋天,大宝架上了“小眼镜”,两个镜片度数都超过了300度。小哥俩的状况是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手机瘾”现象的缩影。(《太原晚报》2月22日)

  数字世界变化快,电脑缩骨脱身,化为手机,“网瘾”换个马甲,变为“手机瘾”。七十二变,万变不离其宗。

  早在十多年前,“网瘾”就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青少年被困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有的躲在网吧玩游戏,几天几夜不睡觉;有的干脆住在网吧,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出来,把虚拟世界当成了天上人间;更多的受家长约束,但对网游也是日思夜想,害上了单相思,无心上学。

  那些年,网瘾戒除中心一时风起云涌,进去仍是少年,归来沧海桑田。为了戒除“网瘾”,家长使尽了浑身解数。家长费了劲,孩子遭了罪,“网瘾”治疗却收效甚微。好在有关部门及时出手,要求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网吧的青少年没有了藏身之地,只好把目光瞄向家里。把家当作网吧,战斗不止,游戏不停。这时,根治网瘾的措施来了,游戏厂商被要求禁止让未成年人登录游戏。于是,很多青少年登录不了游戏,只好被动戒了“网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眼看“网瘾”就要彻底戒除,这时手机却成了游戏厂商的救命稻草。手游风行一时,引得不少未成年人走上“网瘾”的老路,成为“手机瘾”一族。而手游的成瘾系统更为成熟,各种积分金币,花样百出,奖励系统、社交体系,让人流连忘返。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免成为游戏的案板之肉,何况未成年人。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瘾”还是当年那个“瘾”,只是介质不同了,“病”还是当年那个“病”,只是病源不同了。

  发现病因,找到病根,下一步就是对症治疗。家长们当年犯过的错,如今不能再犯了。打骂、关小黑屋、当精神病一样对待的办法不能再用了,当年药效不好,如今药效一样低微。科学用药,既需要科学技术手段,也需要科学的态度。打开手机的儿童模式,像管理网吧一样管理手机,让孩子有时有度地使用手机。同时,对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尊重孩子,让他明白“手机瘾”的不良后果,知危而避害。共同制订计划,逐步减少手机时间,用运动或骑车、游泳、踢球等其他爱好替代。

  家长科学用药,游戏厂商和APP开发商也要科学用药。用大数据给用户画像,通过算法筛出未成年人使用APP、小程序的时间,限制其中的未成年人刷视频、玩游戏。这些比较基础的事情,开发者应该能做到的,只要他们打心眼儿里不愿意赚未成年人的钱。

  相信在各方的科学发力之下,未成年人的“手机瘾”一定会得到控制,让他们把精力转到学习上来,将来成为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