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打造“身边博物馆” 让文物走近百姓走进生活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记者 弓凤飞 文/摄 2020年05月19日 07:50

  在“力量和信心——抗击疫情见证物展”上,一个小女孩正在用充气锤击打卡通“病毒”。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我市的解题思路之一是:打造“身边博物馆”,让文物走近百姓、走进生活。“以前看展是我到博物馆去,现在看展是博物馆来到我身边。”5月18日,位于我市西缉虎营的普光寺经修缮后重新开放,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组织的一场“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宣传展示活动在这里布展,市民对“身边博物馆”的到来颇感惊喜。

  保存完好的北齐徐显秀墓壁画被认为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在普光寺的两间展厅,陈列有“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字样的多块展板。在印有“墓室东、西、北壁拼接图”“墓室西壁·墓主人出行图”“墓室东壁·墓主夫人出行图”等字样的展板前,不时有市民凑近细看。

  “在家门口就能领略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风采,真是很难得。”市民温亚军盯着墓主人出行图和墓主夫人出行图,饶有兴趣地和朋友分享他的发现:“图中有趣的是,随从人员的面容差异很大,不像来自同一个民族,他们的服饰、头饰差别也很大。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誉从何来,一个好的文博展览,无疑是在帮我们多打开一扇了解这座城市的窗。”

  徐显秀墓壁画的展示活动来到群众身边,展出图的一些细微处能够被市民欣赏、关注,这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常一民感到欣喜:“徐显秀墓壁画有重要价值,在于它是到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北朝时期大型砖石结构壁画墓。壁画被科学发掘,其中有大量文化元素都是看点,壁画中人们的服饰、马具、乐器等,体现出了北朝时期民族间的融合汇聚、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从一些饰物含有的明显外来文化元素中,也能窥见那个时代善于学习、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

  在普光寺,“力量和信心——抗击疫情见证物展”用百余件展品多方位、多角度地回顾了我市疫情防控的真实历程。在“抗击疫情见证物展”的四个展厅,观展者可跟着“请战书”“手写日记”等一件件展品,从“欢笑声喧,隐约硝烟起”处,来到“同舟共济,英雄逆风行”,再到“众志成城,万众共一心”,最后一起“迎接胜利,看繁花似锦”。

  一件直径约为160厘米的布制卡通“病毒”备受观展者喜爱。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戴着口罩走近“病毒”,用充气锤击打“病毒”并大声喊:“叫你威风!还敢威风吗?!”玩偶设计者岳春青说,这个不受待见的卡通“病毒”用了15米面料、65公斤蓬松棉,由王秀萍等人一起用时10天缝制、填充完成。“让参展人和展品之间可以互动,这是我的设计思路之一;另外的一个想法是,借由这么一件展品,希望人们记住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和必胜信心。”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让文物说话,从而让人们更好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每一位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说。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