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今日热评

我们今天该怎样面对职业乞丐?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特约评论员 宋鹏伟 2019年09月20日 10:42

  9月17日,辽宁省辽阳市救助管理站人员发现一男子在路边乞讨,将其带回站内询问,并在该人包内发现2万9千余元现金,男子称这些都是近2个月乞讨所获。经查,此人手机软件里还有大量存款,属于职业骗讨人员。(梨视频9月19日)

  乞讨不仅可以让人活着,也能让人活得更好——如果你不在意尊严的话。于是,职业乞丐出现了,乞讨变成了发家致富的手艺。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没有受害者呢?当然有。捐助者首先是受害者。很简单,我给钱是看你可怜,可如果你的月收入是我的三倍,这不是诈骗是什么?其他“真乞丐”也是受害者。公众的爱心也许无限,但总体救助能力毕竟有限,当越来越多的演技派高手加入竞争,“真乞丐”的乞讨难度就会越来越高,甚至不得不去学着表演和煽情。长此以往,“劣丐”驱逐“良丐”,乞讨成了比惨、比创意的游戏,捐助者就会因真假莫辨而犹豫起来,甚至干脆就有罪推定——全是骗子,一律不给。

  这实在没什么好办法。说到底,法无禁止即自由,乞讨是公民自由,以乞讨为职业也并不违法,他们只不过是以一种世人不齿的方式谋生。不过有些情况是违法的,譬如不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在地铁、交通干道等“禁讨区”乞讨,更不能强制乞讨和欺诈式乞讨。但是在现实中,对于假装残疾欺诈式乞讨等违法行为,虽涉及诈骗罪,却极少有受害者作证,警方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作为普通人,想要识别出职业乞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们常说,要钱的给饭,要饭的给钱。这似乎是个好主意,但执行起来有难度,谁还随时手上拿着吃的?再者说,有些人乞讨的原因是家人无力看病,给饭也不解决问题啊。

  乞讨与施舍,属于民间慈善的范畴,囿于信息不透明、不可证,必然像很多网络募捐一样,充满了陷阱与欺骗。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官方救助与社会慈善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接济通道已愈发多元与畅通。这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街头乞丐时,可能更加审慎,甚至是“吝啬”,且不会有太多的负疚感——给不给全凭直觉,不给也未必是冷漠,而是相信真正可怜之人自有专业机构雪中送炭。 这是理想的状态,也是努力的方向。

(责编:张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