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特殊群体,需要给予特殊保护。现实社会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儿童呵护备至,但谁来为网上世界的儿童保驾护航,如何治理“儿童信息频遭泄露”?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并将于10月1日起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都市晨报》9月18日)
《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但是由于出台于“网络时代”之前,目前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在“儿童信息频遭泄露”的今天,《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的出台恰逢其时。
“儿童信息频遭泄露”是网络时代、电子时代的产物。玩电子游戏、戴智能手表、与智能机器人一起写作业……未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留下痕迹。他们的网上足迹生成了海量数据,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载体。
在安徽,曾有大量新生儿住院视频出现在某视频网站上,姓名、年龄、病情一览无余;在山东,有人只需花3.2万元,就能买到20多万条1到5岁的婴幼儿信息,详细到门牌号……儿童信息网上“裸奔”成为社会“新痛点”。
“儿童信息频遭泄露”的背后是利益使然,治理这一顽疾,监管手段需要成长。
首先,需要规范网络空间。如今的孩子是“被网住的一代”,面对电脑,面对手机,面对智能手表,面对网络游戏,孩子不可能“置身网外”。规范网络空间,减少“上网留痕”漏洞,才能真正保护孩子。
其次,需要设置收集门槛。如今的网络等载体,无底线的收集市民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的收集都是必须的吗?显然不是。即便没有“拿信息换钱”的想法,谁能保证信息不从自己的平台泄露?
第三,需要精准打击商家。说到底,购买儿童信息的多是生意人,有拍摄儿童图片的,有销售儿童玩具的,有开展学习培训的。商家为了精准推销自己的“儿童产品”,才有了儿童信息的买卖。此类行为需要约束。 对儿童信息泄露的治理需要“狠一点”,加强打击力度,补上科技漏洞,限制信息收集,才能立竿见影。(作者为江苏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