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今日热评

就怕“熊孩子”有个“熊家长”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 姚村社 2019年09月18日 10:07

  9月15日,在成都市锦江区一小区内,一封贴在电梯门口的检讨书刷爆了业主群,一名9岁男孩因为贪玩,乘坐电梯时将自家楼层以上的楼层键按了个遍,给邻居们带来了不便。家长发现后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犯错,要求孩子写一封检讨书,并贴在电梯口向邻居们道歉。(澎湃新闻9月16日)

  这位家长的明智做法,让人想起去年发生的另一桩有关“熊孩子”的事情。

  9岁的重庆男孩航航暑期迷上“手游”,知道自己装备不行,就偷拿奶奶的手机买了2000多元的游戏装备。妈妈发现后随即做出让其挣钱还债的“惩罚”决定:整个国庆节“拾废品”。这位妈妈没有急着责怪孩子,而是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既认识到做错事的后果,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

  近些年来,有关“熊孩子”的负面新闻实在不少。其中迁怒于“熊孩子”的家长也不少见。实际上,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但对此进行深刻反思的家长并不多。比如,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经常代替孩子做事情;再比如,自己对有些事情似是而非却好为人师,进行并不合适甚至错误的“指导”;还比如,孩子出了问题,不是冷静、理性处理,而是发泄情绪,呵斥谩骂甚至盲目体罚孩子。说起来,这样的家长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熊家长”。

  人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尤为重要。家长要想不成为“熊家长”,恐怕需要“恶补”,以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教育子女的方法可谓千万种,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如何实现爱与严的最佳融合。需要提醒的是,对孩子的过分宠爱,显然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和成长。哪怕最溺爱子女的父母,也不可能做到无时无刻都陪在孩子身边去保护。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等等,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的最好保护。 如若“熊家长”少了,“熊孩子”还会多吗?(作者为陕西媒体人)

(责编: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