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说话、吃饭,对于健康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于因伤病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能力受限的患者来说,却是一种奢望。为了造福更多患者,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帮助他们通过训练和治疗逐步恢复功能、实现生活自理,在太原市卫健委、太原市医疗保险中心的大力扶持下,太原同善康复医院于去年成立,成为山西省首家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不少患者在太原同善康复医院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学会面对自己,敢于追逐更好的人生,逐渐恢复了身体功能,生命的奇迹一次次上演。
-汇聚优质资源 拓展就医渠道
“在中国,一提到康复,人们就想到推拿按摩,这是误解。康复医学起源于二战时期,战争使很多人功能缺失,康复医学便在欧美应运而生。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大医院才设立了真正的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存患者的生命,还要尽量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返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太原同善康复医院负责人说。
为了打造一流的康复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馨、温情、温暖,太原同善康复医院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康复理念,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的团队工作模式,主要针对脑卒中、颅脑外伤、脊髓损伤、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等患者开展康复训练。该医院总投资5000余万元,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拥有专业康复训练大厅和先进的高压氧舱设备。科室按照“大专科+小综合”设置,以中西医康复医学为主,设置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呼吸内科、老年综合科、中医科等门诊。化验室、心电图室、肺功能室、职业病电测听室、高端全身彩色多普勒超声室等现代化诊室及螺旋CT、核磁共振扫描仪设备一应俱全。
同时,该院与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太原市老年病医院形成紧密医联体,和山西省荣军医院及多家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血管科形成康复专科联盟,通过联盟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康复医疗工作的指导精神,利用联盟内优质康复医疗资源,拓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渠道,促进全市康复医疗工作全面开展。
-科学制定计划 提升康复水平
小于是一位27岁的帅小伙子,可在今年春天的一天,他突发脑出血,被送到医院抢救。虽然医生从死神手里救回了小于的生命,可他说话和右半边身体行动的能力被剥夺了。原本爱玩爱闹的小于现在连下楼都成了奢望,每天要由父母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吃饭也只能用左手。
通过评定,太原同善康复医院治疗团队为小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长、短期目标和个性化康复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神经功能,恢复丧失的功能,并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为以后进一步系统康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物理因子治疗、任务导向性训练、肌力增强训练、翻身训练、上下肢机器人训练,以及专业康复治疗师一对一的动作分解训练,患者的日日坚持有了回报。他逐渐掌握了从卧,到坐,再到站的独立运动技巧。出院时,小于神志清楚,言语表达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可自行翻身坐起,站立平衡好,在少量辅助下可以用助行器行走。
康复训练部负责人介绍,开展康复治疗前,由医师、治疗师、护士组成的康复治疗团队会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康复评定,对患者可能承受的康复训练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频度、具体的康复方法、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处理意外的方法等,都仔细完整地写进康复计划。随着患者对康复治疗产生的反应,再逐步调整,使神经功能的恢复沿着正确的康复轨迹前进,少走弯路。
-践行公益行动 搭建诊疗平台
在院领导和康复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太原同善康复医院的康复诊疗服务深受患者赞誉,但相对于全省庞大的患者需求,目前的康复医疗资源仍显不足。
对于康复治疗,原卫生部印发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目前也有许多患者在就近的区县医院、社区医院开展康复诊疗。然而在神经康复领域,面对脑卒中或脑外伤的康复治疗,一些发展时间短的年轻团队还是会对疑难病例感到力不从心,为此山西省康复医学会、山西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太原同善康复医院,组织国内和省内神经康复一线的资深专家组成团队,开展公益性会诊教学活动。活动从8月开始,每月举办一到两期,每期免费会诊3至5位病例。
太原同善康复医院负责人介绍,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强调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组织公益教学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这种专家与病人面对面、与学员面对面、贴近临床的方式解决问题,让更多康复医生听了就懂、看了就会、回去就能用。将全国先进的康复诊疗技术引入山西,提升我省康复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我省康复学科建设进入快车道。
太原同善康复医院将依托此项活动,搭建能够覆盖全省的康复诊疗会诊平台,打造山西最好的康复医院,为“健康山西”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