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为爱向前
高思恩 市直机关工委选送
高思恩,带着一个纸箱走上讲台。她说,纸箱是她生命诞生之初的摇篮,是她生活海洋中的帆船。
当年,这个左臂先天性残疾的女婴,被好心的奶奶抱回家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从记事起她就知道,奶奶一个人养活她是多么不容易。她下定决心,虽然身体不便,但也要比别人更快地学会照顾自己、照顾奶奶。
7岁时高思恩已经可以独自承担家务活,可以做饭给奶奶吃。该上小学的年纪,但因为没有户口,她不能入学读书。在奶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她得到了残联、教育局和流沙坡小学的帮助,有了上小学的机会。她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不辜负大家对她的帮助。她心怀这个梦想,一直努力着。
进入高中后,她被推荐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杠铃比赛。每一次训练都要求自己拼尽全力,90公斤的杠铃把脖子压出了肿块,反反复复的冲刺使脚底磨出了水泡,但无论多苦多难她都咬牙坚持着。
2012年,高思恩拿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2013年她终于实现了梦想,考上了山西大学。4年的大学生活,她收获了许多。加入学生会,从干事做到主席团秘书长,她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加入志愿者组织,尽己所能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4年中繁重的学业,忙碌的学生工作,不间断的训练和比赛,以及照顾八旬的奶奶,即使分身乏术,苦过累过,但只要想到奶奶、想到曾经帮助过她的人们,就会再次动力满满!2017年,边照顾生病的奶奶,边刻苦学习,高思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考上了研究生。
高思恩说:“在他人眼里,可能我是个苦孩子,可是于我而言,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有爱我的奶奶,爱我的老师、同学、邻居、朋友们,这些身边的人都是我爱的源泉,因为有爱的陪伴,我懂得了去爱生活,爱这个世界,因为爱,我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向往。”
不忘初心,为爱前行。高思恩说,自己会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继续努力奋斗,播洒阳光,播种希望。
为奋斗的自己喝彩
陈勇 小店区选送
坚强的人,是那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跨越障碍,重新出发的人。15年前,陈勇还是一名司机。一次意外的摔倒,导致颈椎第3、4节以下完全失去知觉,手术救回了他的命,右腿却落下了残疾。
生活还得继续,他卖过烤红薯、方便面,蹬过三轮车。2004年,在叔叔的启发下,他学起了陈家的老本行——修脚。4年后,学成手艺,陈勇在太原开起了修脚店。虽然一开始生意惨淡,还不时有人冷嘲热讽,但陈勇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就不信我干不出名堂来!修脚咋啦?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凭着这样一股信念,这个略有残疾的男人把修脚干得越来越好。
2011年的春天,陈勇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陈师傅,我想跟您学修脚,可是我是一个残疾人。”“只要你想学就过来。”他痛快地答应下来。
几天后,小姑娘和她妈妈来到了店里。陈勇还是吃了一惊:眼前的这位小姑娘架着双拐,走路一瘸一拐,这能学了修脚吗?小姑娘的话打消了陈勇的顾虑:“陈师傅,您就收下我吧,我不能让爸爸妈妈养活我一辈子啊,我什么都可以做,您看我还有一双灵巧的手啊。”陈勇收下了小姑娘,她成为后来媒体争相报道的“没有双脚的修脚女工曹彩萍”。
陈勇说,小曹每每提起总是很感激他,但其实自己更感谢小曹。弱小的彩萍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修脚这份看似普通的工作也可以让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残疾人身残志不残。
10多年来,陈勇的修脚事业越做越大,已经开了3个分店,徒弟也有了20多人。他每年都要带着徒弟们去养老院为老人义务修脚,服务的人数达到3000多人。陈勇被评为2017年“山西好人”,荣获“中国修脚大师”称号,担任“全国修脚职业技能大赛评委”。“陈氏传统修脚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勇说:“命运和我开了一个玩笑,但我勇敢地站了起来;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努力付出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生意没有大小之分,只要用心去做,用爱心去经营,它一样会绽放精彩!”
拼出来的神奇
韩笑笑 太钢集团选送
来自太钢集团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的韩笑笑,是碳纤维研发战线上的一名科研技术人员。
5年前,研究生毕业的韩笑笑带着对家乡的满腔热情和对新材料产业的憧憬,毅然绝然来到钢科公司,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的“黑色黄金”加把劲。可报到的第一天,她的心凉了一半儿:当时的钢科公司还是阳曲县城外一片荒芜的空地。不过这个天生乐观的姑娘马上就给自己找到了坚持的理由:或许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她将成为山西碳纤维产业的开拓者。
对韩笑笑来说,生活的考验还有很多:酷爱旅游,却因为工作性质,不能出国;很爱美,却因为工作限制,不能带首饰,没时间化妆、逛街;5+2,白+黑的工作模式是常态,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经常凌晨二三时被电话吵醒:没多余时间恋爱,一直到30岁的尴尬年纪还没嫁出去……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她的初心。
让她能一路坚持的,还有导师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6年的研发过程,导师刘纳新带领大家做了艰苦的科研探索。在提升产能的尝试中,刘纳新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一周时间,对上千种工艺参数进行反复核算、匹配、论证,最终拿出了方案。之后的3个月时间,那套严密、系统、完备的产能提升方案从图纸变为了现实。而刘纳新却因为疲劳过度腰病发作,甚至无法从椅子上站起来。他清楚,在这个关键时刻,自己不能倒下,更不能让大家分心。
在这种精神的带领下,钢科公司团队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几天几夜泡在现场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凌晨2时一个电话便驱车30公里赶往单位,腹泻到几乎脱水、在阳曲县医院输瓶液又回到岗位,妻子生产住院丈夫却守在生产线上……
6年时间,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奔跑,追逐着碳纤维强国梦;6年时间,在一片荒芜的空地上,他们拼出了两条世界一流的高端碳纤维生产线,将一个个“不可能”拼为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钢科公司的那一刻给予他们的是光荣、是温暖,是鼓舞、是鞭策,是责任、是使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激励他们拼出太钢碳纤维、山西碳纤维、中国碳纤维辉煌的明天。
传承在路上
郝江昆 市委宣传部选送
郝江昆,是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的一名曲艺教师。18年前,太原市艺校创建了山西省首届曲艺班,从小喜欢表演的郝江昆,成为首届曲艺班的学生。
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虽然是曲艺表演专业,但是戏曲、音乐、话剧、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全部开设,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在2004年的侯宝林奖全国青少年曲艺大赛中,郝江昆所在的曲艺班包揽一、二、三等奖,学校也获得当年的最佳组织奖。当时艺校排演的由曲艺班学生参演的儿童话剧《褐马鸡与少年》获得了文化部全国优秀儿童剧精品剧目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凭着扎实的基础,当年郝江昆以专业成绩全国第一顺利考上了辽宁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乐透社说过相声,在上海世博会澳门馆做过主持人,参加过影视剧的拍摄,当过电视台主持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郝江昆也想过自己开公司。正在他筹备公司的过程中,恩师王小东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王老师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开公司固然是件好事,但你能把从艺多年的经验、知识传承下去意义更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学校曲艺班学生人数倍增,需要许多好老师,你就是我看中的一个!”
就这样,郝江昆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做了一名普通的曲艺老师。回到母校他看到了艺校应对新形势下的发展,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变的是艺校对每一位孩子的负责,对艺术从业者的尊重和那份对艺术的传承之心,坚守文化根脉!他目睹了学生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2018年,他的学生李晨阳在浙江嵊州获得了全国戏曲小梅花奖金奖第一名。李晨阳是一专多能的艺术新秀,不光会唱戏,打起快板也是顶呱呱,在他的身上郝江昆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身影!
郝江昆说,自己凭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做着一名传统艺术的传承者,而且,会一直在路上。
对中华瑰宝深沉的爱
于灏 市文物局选送
51岁的于灏,在天龙山文管所工作已有22年。回首这8000多个日日夜夜,给他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深刻的感受。
多年来,于灏每周需要在山上工作、居住5天,遇到大雪封山,更是长达20多天坚守岗位不能回家。山区经常停电,电话、网络信号中断,在山上几乎与世隔绝,幸好白天有石窟、古寺、书籍为伴;夜晚只能仰望着星空,听着风铃的声音,守着烛光入睡。冬季靠生火取暖长达17年,常常因火炉熄灭在凌晨三四时被冻醒。下雪山路中断,无法采买,毎日三餐土豆、白菜、醋调和已算是上好的饭菜。
在这20多年的岁月当中,他也有过彷徨和失落,特别是对家人的愧疚。是祖国的日益强大、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他带领全所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景区的发展。一座座文物古建的保护修缮,消除了积存多年的安全隐患;石窟加固保护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天龙山几代人的夙愿;2018年更是迎来了天龙山里程碑式的发展,一座文物荟萃、风光秀美、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天龙山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天龙山石窟以其精美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遭到大规模的盗凿,几乎所有的精品文物都流散于国外。
偶然机会,于灏获知芝加哥大学正在进行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采集。通过数字复原的方式再现天龙山石窟艺术,让流失百年的造像“魂”归晋阳的想法,就萦绕在他的脑中。经过多次协商终于达成合作协议,将联合举办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这将是国际上第一例该种类型文物的大型数字复原巡展,对于扩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于灏说:“留住历史记忆,传承中华文明,让文物说话,把辉煌的历史告诉后人,从而坚定我们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和决心,这是每一位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