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我们在奔跑 我们在追梦

“时代新人说”第二季决赛优秀宣讲者风采 (第七场)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弓风飞 李晓禹 2019年01月23日 09:25

奋斗,才是活着的意义

天使团队 郭春瑞 石斌 市委宣传部选送

  虽然郭春瑞是一名特障人士,但是她一直期待能像普通人一样用双手去生活、去奋斗。她认为,奋斗才是活着的意义。

  郭春瑞渴望工作,就像当年渴望读书那样。一旦真正开始找工作,她发现很少有企业能够接纳特障群体。“不能给这个社会增加负担,我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馈社会。”她默默地给自己加油。

  2018年8月,我市一家肯德基天使餐厅的招聘信息吸引了她的注意。这家餐厅是专门为了解决像郭春瑞一样的特障群体的劳动就业而开办的。

  “这是真的吗?”郭春瑞提交应聘信息的时候内心很忐忑。应聘过程中,她发现餐厅的录用条件既规范又宽松,面试和试用期过后,她很快就收到了餐厅的正式录取通知。“看来,命运一定会眷顾努力奋斗的人。”她暗自思忖道。

  9月1日,她正式成为一名“天使员工”。她和普通员工一样,每天工作8小时,餐厅为每一位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还为员工提供经过科学规划的晋升通道。为了方便特殊员工工作,餐厅内的机器设备进行了改造,比如厨房炸锅的计时提醒功能,在蜂鸣提醒的基础上,增加了红灯闪烁功能;喊话叫货的基础上,为员工新增了触摸液晶屏;准备了写字板,方便员工和顾客沟通;更暖心的是,餐厅还要求其他员工也要学习简单的手语。每天,餐厅有不间断的热水供应,这为她皴裂多年的双手提供了保护。

  为了尽快上手工作,郭春瑞在8小时之外努力学习餐厅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对不懂的地方,她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向同事请教。刚入职那会儿,每天的用餐高峰期,她都会累得直不起腰来。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她就一遍一遍地告诫自己:坚持下去就是成功。

  她不断调整心态适应新工作。她明白餐厅严格管理是为了员工快速成长。餐厅里没有歧视,没有异样的眼光,没有不公平待遇。现在,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认真服务好自己面对的每一位顾客,将来能跻身管理的行列。

若有战,召必回

李世文 中北大学选送

  2016年9月23日,是李世文生命中难忘的一天。从那一天起,他告别两年的大学生活,开始人生的另一段征程——军旅。两年军旅,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2018年7月,他随部队驻扎于海拔高达4500米的昆仑山脚下,眼前景象带来的心灵震撼前所未有。但同样,他被高原反应折磨得死去活来:低压,缺氧,强烈的紫外线,多变的气候……让他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极大考验,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边防战士的不易。

  2018年7月30日,在冰封雪裹的昆仑之巅,李世文亲历了一场送别:一位名叫郭豪的烈士,年仅19岁,在执行任务中,他主动扛起了战友身上的重机枪替对方减轻负担,不幸倒在了路上,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理想高于天,越苦越向前”,这是郭豪生前写给自己的勉励的话。

  1,2,3……每往下数一个数字,李世文的心情就愈加沉重几分,他数的是2018年有多少名中国军人牺牲。

  2018年10月11日,在一次扫雷作业中,杜富国为保护身后的战友,用身体挡住了飞来的弹片和强烈的冲击波,但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当佩戴上一等功勋章时,他举起了残缺的右臂,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那一幕,让李世文的眼眶湿润了。

  军人左手牵着人民,右手牵着党和国家,身后是和平,面前是战争,拿起钢枪就要放弃儿女情长,穿上军装就要舍弃舒适安逸。他们中有很多战士才十七八岁,但肩上已经扛起了“责任”二字。和平盛世,是他们在守护;当危险来临,又是他们坚守在一线。

  “学校教会了我知识,部队教会了我做人。”常有人问李世文“当兵苦吗?”他说“苦”,但他更想说“值”!两年军旅,两年青春,两年的摸爬滚打,让他的内心添加了一份强大的力量。

  “虽然我没有那些英雄伟大,但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一定能像他们一样,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军人的荣誉而战斗。”他说,“祖国,请相信,若有战,召必回!”

临危不惧 一针止血

张丽 市卫计委选送

  作为一名消化科的女医生,临危不惧的勇气、一针止血的技艺,是她需要具备的基本功。

  浴血奋战的“血管焊工”,是张丽的另一个昵称。她打了个比方形容工作:患者胃的血管就像水管子破了一个大口,水管破了,电焊工会拿电焊焊住破口。她就像血管的电焊工,胃镜下一针扎到血管破口,胶水打进去把破口堵住,血就止了。有点像武侠小说里描述到的一剑封喉。

  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急诊科收了一个50多岁的男病人,吐了多半脸盆血,血压都测不到。急诊大夫打电话给她:“你还是来看看吧。”

  患者情况让她内心非常矛盾:如果不马上胃镜止血,病人几乎必死无疑;病人处于休克状态,完全不满足做胃镜条件,如果冒着非常大的风险做胃镜止血,患者很可能在做胃镜时死亡,家属会不会不理解她的初衷?甚至她的职业生涯会不会就此终止?一连串问号浮现在她的脑海。

  张丽耳边传来患者“嘟,嘟,嘟”的监护仪的声音,每一声,都在提醒她每过一秒,病人都离死神更近一步。救死扶伤是医生本职,只要家属信任,她决定马上给患者做胃镜止血。

  手术中,患者胃里血流一片,刺目鲜红,让张丽分不清哪是血管,哪是破口。“手不能抖,心不能慌,血必须止!”她凭着记忆中的位置出针,打胶,患者汩汩冒血的胃瞬间安静下来,血少了,破口被胶死死堵住,血止后,患者醒了。

  消化科也常遇到肠道完全堵塞的病人。有一位患者的肠子里长了肿瘤把肠道堵死,七八天大便和气体都不能排出。她和同事连夜为患者放置了肠道支架把肠子撑开,肠道通了,患者获救。

  看到同行们在一个个深夜发的朋友圈,她明白:365个日日夜夜里,不是她一个人在付出,而是所有白衣人都在默默奉献。

  她说,自己不过是这个时代交响曲中跳动的一个音符,是浴血奋战的“血管焊工”中的一员,她热爱自己的职业,所以愿意坚守。

小小的课堂上,成就音乐大梦想

陈亮 市教育局选送

  大学音乐专业毕业后,陈亮成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他上第一节课就感到万分崩溃:一年级的孩子根本无法正常交流,每节课光是整顿纪律就得用去半小时。他在心中呐喊:“天哪!这就是我的职业!这和保姆有什么区别?我的音乐梦在哪里?”

  三四年后的一天,他问一位年长的教师:“您怎么天天活得这么带劲?”那位老师笑了笑说道:“小伙子,陪着一批批娃儿成长,这还不值得高兴啊?教师的工作就是个良心活。”

  老教师的话虽然朴实,却令他深思……既然走上了小学音乐老师这条路,就得扎扎实实走下去,不荒废自己的年华。陈亮把对音乐的热爱投入到小小的课堂上,让更多热爱音乐的孩子,像花儿一样绽放。他通过向班主任了解、向同组老师询问等方式,找到12名热爱音乐的孩子。接着,他和学生们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演奏,排出了第一首原创乐曲,他和学生们以梦想开始的地方——学校的地址,为乐队命名为“彤霞村12号乐团”。首演成功后,乐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大批有音乐梦想的孩子加入。课上课下,陈亮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各种新的乐器、新的演奏方式,在追梦的路上不吝付出、乐在其中。

  在陈亮的建议下,学校选择了让葫芦丝进课堂,让学生童年有美好的音乐之声陪伴。陈亮说,他要让每一个孩子在小小的课堂上都能有一个大大的音乐梦想。

  2018年7月,彤霞村12号乐团走进中央音乐学院,在新体系音乐教学研讨会中,陈亮的课堂教学作为太原市优秀案例进行了汇报。汇报结束时,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他热泪盈眶。

  在平凡坚守中开出簇新的花,以笃定的脚步走在大地上。为师10余年,陈亮深深懂得了梦想在哪里都可以发光,他不仅在课堂教学上潜心研究,还主动担任学校工会委员,承担大型活动的策划和舞美。一次次站在舞台上,他和学生们深情演唱着:“每一个人,一样有用,自告奋勇,不约而同;忘了自己,宽了心胸,追逐梦想,点缀天空……”

咱就是干隧道的,我不去谁去!

江楠 小店区选送

  从西藏贡嘎机场到拉萨市区的公路边,竖着一块巨幅广告牌,上面写着:“拉萨人民感谢山西人!”如果感谢对象有一份名单,这个名单里可以有一个名字:白国峰。

  白国峰是奋战在川藏铁路拉林段的山西临县人,中铁十二局集团拉林铁路指挥长。在三晋大地这片热土上,他参与建设过太古高速西山隧道、原神高速野马梁隧道等重点工程。

  2015年5月3日,白国峰接到拉林铁路巴玉隧道的任职通知。白国峰的妻子很担心:“你胃病这么严重,咱不去行不行?”白国峰说:“咱就是干隧道的,我不去谁去!”

  2015年7月11日,巴玉隧道掘进不到300米时,岩爆毫无征兆地降临,脸盆大的石块弹射出来,碎石像炮弹一样飞溅,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砸坏了正在施工的三臂凿岩台车,这是巴玉隧道的第一次岩爆。从此岩爆与掘进就形影不离。经测算,这座13037米长的高原铁路隧道,岩爆段占94%,这意味着建设者将每天与死神相对,直面死亡威胁。

  每当隧道中岩爆警报声响起,所有人都在急匆匆地奔向安全地带时,总能看到跑向岩爆发生点的一个身影--白国峰头戴钢盔、身穿防护服的身影,在岩爆地点百米外站定后,他神情坚毅,认真观察,等到岩爆结束,立即组织排险作业。

  严重的高原反应,导致白国峰记忆力严重衰退。他整宿整宿睡不着,早晨起来流鼻血,胃病日趋严重甚至出现穿孔,仅职工看见他吐血就有4次。来到拉林铁路短短两年时间里,白国峰已经先后做了3次手术。经历过这些,白国峰也想放弃。一次指挥部会议结束后,同事们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向他鞠躬,动情地说:“项目离不开您,带领大家继续坚持吧,坚持就是胜利!”那一刻,同事们给予他继续坚持的力量。如今,巴玉隧道已安全掘进11公里,白国峰也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最强岩爆面前,白国峰始终站在第一线。他坚信:隧道的尽头处便是光明。

摄影  米国伟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