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版权太原 >> 版权保护

各尽其责显合力,方能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李雪昆 2022年12月08日 15:54

  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成年人,无论是娱乐还是学习都离不开网络和电子设备,日前,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其中,小学生“网民”增长明显,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这一数据在2020年时为92.1%,由此可见,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日趋明显。在此情况下,孩子们的网络安全如何保障?我们又该如何守护他们的网络空间?

  首先我们要了解未成年人上网都在做什么?《报告》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上学习、听音乐和玩游戏。

  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方面,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在过去半年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8.9%,39.8%的未成年人开始通过互联网学习课外知识(比如在网上看公开课等),较2020年提升3.9个百分点。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方面,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的比例均较2020年有所下降。其中,经常在网上听音乐的比例为63.0%,下降1.8个百分点;62.3%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较2020年(62.5%)下降0.2个百分点;经常在网上看视频的比例为38.7%,下降4.2个百分点。

  透过综合数据可见,互联网平台监管已初见成效。尤其是“青少年模式”对减少未成年人网络依赖发挥了积极作用,八成以上未成年人和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的不到五成,实际运用中还有改进升级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尽管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管理趋于严格,但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账号登录游戏,从而逃避网络游戏服务时段时长管理的情况依然存在。数据显示,通过手机或电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中,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的比例为31.9%。

  如何为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保驾护航?报告称,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管理和引导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和习惯,因此,提升家长网络素养实有必要。《报告》显示,经常受到家长限制的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有依赖心理的比例为10.0%,比不受家长限制的未成年网民低27.4个百分点。在家长经常玩手机游戏或看短视频的家庭中,未成年人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达12.1%,而在家长不经常玩手机游戏或看短视频的家庭中,该比例仅为6.5%。由此也给广大家长提了个醒,控制孩子上网时长的前提是自己也得放下手机、远离网络。

  当然,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有着复杂的原因。比如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使然;一些网络游戏为了培养“忠实玩家”,针对未成年人的新角色、新道具、新玩法层出不穷;一些网络视频平台缺乏针对未成年人的内容分级……诸如此类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有关部门已推出一系列措施,意在促进互联网的稳定有益发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似一张白纸,正如《报告》所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平台企业各尽其责,方能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合力,从而逐步实现政府、社会、教育、平台等各方在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体系下的参与、监督、开拓、创新,共同承担起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的社会责任。

(责编:王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