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是公筷,红色的是自己的筷子……”10月1日中午,老军营街道滨河一社区的刘玉清老人在家庭聚会时,为家人准备了公筷。新的用餐方式让家人感到耳目一新。
刘玉清阿姨今年68岁,是位退休教师。前不久她过生日时,儿子请她去烤鸭店吃饭。餐桌上,每人都有两双筷子,其中一双是公筷,便于食客夹取公共餐盘的食物。上周末,老同事聚会时,刘阿姨再次看到,饭店也为大家准备了公筷。
刘阿姨感到,这种用餐方式卫生又文明,避免了“病从口入”。她说,自己胃不太好。孙子、外孙年龄还小,每次家庭聚会,她都会尽量避免用自己的筷子接触孩子们的餐具,以防将细菌感染给孩子们。这样一来,家庭聚会时反而让她感到很紧张。
而饭店为每个人都准备公筷的做法,既卫生,也让她没有心理负担。国庆假期到来的时候,刘阿姨特意准备了8双公筷,家里每人一双。“老妈用心良苦!”国庆节当天的家宴上,刘阿姨的儿女们拍下老人准备的公筷,“晒”到微信朋友圈。他们表示,虽然看起来用公筷繁琐些,但为家人健康着想很值得提倡,这样的方式也更加文明。
(责编: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