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非遗太原74丨通背缠拳:古武根深枝叶繁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史鹏程 2025年10月31日 09:39

陈文忠参加非遗交流活动

陈文忠与师父徐洪安对练套路

徐洪安给弟子讲拳

在洪洞县与同门交流

  拳谱云:“通背”者,周身通达,力从背发之意。“缠”者,为缠绕,化敌之法;为手法,变化无穷,攻防不止,破法不断,如同缠住对方;此拳最高秘笈招法,即二十七路缠手,故名曰“通背缠拳”。

  2011年,通背缠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洪洞县申报,保护单位为洪洞县通背缠拳协会,徐洪安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通背缠拳经太原市杏花岭区申报,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太原通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保护单位,陈文忠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拳种是国家级,根在洪洞,我们在太原的传承是省级,”陈文忠解释道,“我师父是徐洪安,通背缠拳第十代掌门人、拳种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生活在太原。”

  拳从山中传

  通背缠拳清末民初前的传承几乎不出洪洞。“早年间,前辈流传这个说法,非洪洞人不传,”陈文忠介绍说,“传承以血缘、地缘远近为尺度。”

  1982年至1986年,国家体委进行了一轮大范围拳种挖掘工作,以“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为基本标准,认定129个拳种。其中,洪洞通背拳与太行意拳,是山西省唯二以地名命名的拳种。

  陈文忠担任会长的太原市通背缠拳协会,藏有1936年第七代传人樊一魁所撰《忠义拳图稿本》。书云,通背拳术由河南郭永福所传,郭永福清乾隆年间来到洪洞,传艺于贺家庄贺怀璧,贺怀壁传播南北皆是口传心授。经数代传承,洪洞当地习练者众多,“乡乡都有拳场子”,主要有4个不同的流派;呼名也多有歧异,清代菊轩氏古谱里的“通背缠拳”,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重正视听。

  近代中国遇千年未有之变局,促使传拳规则应时而变。“当年改名忠义拳,就是把秘传拳术贡献出来,救亡图存。”在太原传拳的陈文忠,是这股潮流的后来受益者。自清末始,传授范围以洪洞为中心向外散布,迄今传播10多个省市,甚而流播海外。

  不过,新变仍守旧矩。掌门人,这个武侠小说中常见的称呼,在近现代传承中,保留着类似的权威或单传。第九代掌门人徐奎生等人编著的《通背缠拳》,出版于2000年,书中如此介绍——累代弟子众多,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秘诀套路只在徐家传人间代代秘传。“掌门人,掌握着全部核心技艺、高阶功法,”陈文忠说道,“师父家以前有一口大箱子,历代前贤的口述抄记、秘诀拳谱,只有掌门人代代单传。”

  术贯千古魄

  以现有文字资料看,通背缠拳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河南拳师郭永福。不过,后来武者考证,此拳的渊源更为久远。

  徐洪安,这位第十代掌门人曾就读于天津体院武术系,研究发现通背缠拳流传的一百单八势包括了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拳经三十二势,且拳诀基本相同,将通背缠拳的诞生推演至明代。此后的研究者,又根据拳诀里的“探马势太祖高传”等证据,认为通背缠拳萌芽于战国后期,唐末宋初成型,明朝中后叶日臻完善。

  无论200多年还是2000年,历代演绎丰富,通背缠拳形成了完整而庞大的技术体系,有“母拳”套路、“子拳”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四大类,注重实战,强调缠绕化力、借力制敌。

  “母拳”有九排一百单八势,“子拳”有行拳二十四势、二十八势,散打七十二着,短打一百零八着,单手套路十路,另秘诀套路三十二路套手、二十七路缠手。以手法为例,一手分八着,八着分八搂,八搂分八劈,八劈分八按,八按分八插,八插分八合,八合为八拍,八拍分八滚,名为八八六十四卦。

  第九代掌门人徐奎生将其比作学习古汉语,每个动作如同一个汉字,破解(即分解与化解)每势如同遣词造句,而秘诀套路就像《古文观止》,是经典、是最高秘笈。

  “技击是灵魂。”陈文忠概括道。《纪效新书》之要义贯穿其中,“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

  传承应不绝

  今年3月1日,太原市通背缠拳协会成立。会上,诸多武者慨叹,传统武术有过辉煌,但如今传承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陈文忠勇毅回应,协会正是应这种挑战而生。

  设在山西省体育场内的洪俋武馆,在周末、假期,针对青少年和成年各设不同培训班。“古人说,‘天地大业,惟文武两途耳’,”陈文忠讲,“拳术不只炼体,还是文化传承,我们不断思考,如何结合实践,让它融入现代生活。”培训之外,经常组织参加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通过交流积累,尝试将“通背体系”与现代竞技、现代体育融合。

  最近的重头事,是拳谱结集。协会收集了不少拳谱,有出版物,但多是手抄本,“早的到光绪年间,很多连年份都不标。”稿本里不少音误、笔误,“比如拳谱里说‘刚在他刀前’,对照《剑经》,原来是‘刚在他力前’,”陈文忠举例道,“疑惑还好,比如‘虽云败’和‘谁云败’,意思完全相反。”

  “就着现有的基础,再走访老前辈,能确定的先确定,存疑处且存疑,先动起来。”一边整理文稿,一边寻访名家配图、誊抄,陈文忠对即将面世的新拳谱信心满满:“一年年,一辈辈,不断完善,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通背缠拳俗名洪洞通背拳,有鲜明独特的拳理、拳法和技术要求,是比较古老的并兼内外家之优的传统拳种。清乾隆年间,郭永福传拳于洪洞县苏堡镇苏堡村,自述授业于少林异人,据传其曾得乾隆御封“神拳”。拳法以“缠绕”为宗旨,以巧力胜人为要旨,以借力打力作法门,拳势刚柔相济如黄河奔涌不绝。通背缠拳有深厚的民间基础,至今传承十余代,习练者众,名家辈出,广泛流传于山西洪洞一带。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