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油灯,一块白布,音乐响起时,老艺人端坐幕后,指间夹着竹棍,手腕轻转间,武将挥枪带风、书生拱手作揖,一个个皮影人物灵动鲜活,一段段古往今来、跌宕起伏的故事在光影里徐徐展开。在清徐县柳杜乡常丰村,没人说得清这样的夜晚在村子里延续了多少年。只知道从老艺人传下的皮影箱里,不仅装着雕琢精美的影人,更藏着这门艺术从萌芽到如今的漫长过往。2011年6月,皮影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常丰村王锁林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用双手守护着这份光影传承。
传艺百年
王锁林今年68岁,是清徐常丰皮影戏的第三代传承人。在他的记忆里,皮影戏与木偶戏是一脉相承的艺术形式,村里上几代老艺人白天操控木偶演唱山西梆子,夜晚便支起幕布演绎起皮影剧。“与吕梁孝义皮影戏的曲调不同,咱们的特色是‘月调’,一开口就能听出不一样。”王锁林说,自己表演的皮影戏来源于陕西,在常丰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清徐皮影戏兴盛于清末民初。彼时,境内活跃着多个皮影班社,有清源西关刘家园的兴茂猴儿皮影班、白石沟李家楼的猴儿皮影班、徐沟张忠等人组成的木偶皮影戏的十股班社等。在这些班社中,常丰村王志明的常丰皮影班较为出名,也是如今清徐县留下的唯一一脉。
王锁林回忆道,师父王志明不仅记性好,能根据书本自编剧本,还亲手设计、刻制皮影人物与布景道具,成为当地皮影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小时候放学没事就往师父家跑,一屋子人围着听他讲故事,那些皮影人物就像活的一样。”正是这份童年的热爱,让他从小便跟随王志明学习皮影雕刻与表演,十几岁便登台演出,与这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常丰皮影班的足迹遍布清源、交城、文水、祁县及周边村镇。每年正月闹红火时,或是当地举办皮影节之际,班社的艺人们都会带着装满皮影的箱子,辗转于各个村落。然而,受时代变迁与文艺形式多元化的影响,清徐境内的皮影班社均已销声匿迹,只剩下常丰皮影班的王锁林坚持业余演出。农闲时节,他会组织皮影爱好者排练、演出,带着这门技艺走进周边村庄,让熟悉的“月调”在乡土间延续。
制影八序
在王锁林家中,沙发一侧的墙壁上挂着穆桂英、孙悟空等经典皮影人物,色彩艳丽夺目,造型生动灵活。王锁林轻轻取下,手指夹住竹棍,手腕微微转动,皮影便“活”了起来。
常丰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需经过选皮、画稿、镂刻、敷彩、熨平等8道工序,全程手工完成。“以前条件有限,就地取材,只要是小动物的皮子就都拿来用,把生石灰敷在皮毛上,毛就能掉下来,再晾晒去掉油脂。现在好了,能买到处理好的水牛皮,透明度好,质地又坚又韧,做出来的皮影效果更好。”王锁林从屋里拿出一张A4纸大小的成品牛皮说道。
制作流程中,画稿是基础。将样品模板放在牛皮上,仔细勾勒出人物、布景的轮廓。画好后,用湿毛巾将皮子蒙住软化,待软硬适中时,便可开始最关键的镂刻工序。“雕刻最难,没个几年工夫练不出来。”王锁林说,为了满足不同的镂刻需求,他自己制作了十几把刻刀,有斜口刀、三角刀、花口刀等。说着,王锁林拿出刻刀,将牛皮平放在蜡版上,一点一点雕刻起来。
镂刻完成后,便是敷彩。色彩搭配讲究鲜明生动,既能凸显人物性格,又能在灯光下呈现出极佳的视觉效果。上色后还要熨烫平整,最后将皮影的头、臂、手、上身、臀部、腿部等部件组装起来。
除了人物外,皮影戏的道具还包括桌椅、殿阁、山水、树石等布景,以及剑戟刀枪等器物。这些道具都被王锁林放在一个行李箱里,分类存放于牛皮纸夹子中。王锁林说,皮影戏演出人员的组合有“紧七慢八九消停”的说法,即7个人演出会比较紧张,8个人正好,9个人较闲。表演时,以锣鼓、铜镲、二胡等乐器伴奏。“现在演出人员少了,有时候现场播放提前录好的伴奏,最少4个人就能完成一场演出。”
匠心守护
随着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常丰皮影戏曾一度举步维艰,面临断代危机。“那时候,愿意学皮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心里特别着急。”王锁林的话语中满是无奈。
转机在2021年悄然到来。经清徐县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协调对接,王锁林入驻清徐晋韵文化创意产业园兴办的戏曲小镇,终于有了固定的场地传徒授艺。
在产业园里,王锁林不仅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还与剧团演员合作,创作了《小兵张嘎》《蝎子精》等新剧目。从人物形象设计、剧本编写到剧目排练,王锁林倾注了大量心血,“传统剧目要传承,但也要有新内容,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人喜欢皮影戏。”
与此同时,王锁林还收了两名徒弟,将自己所学的皮影雕刻与表演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徒弟们都很认真,有戏剧表演基础,学得也快,看到他们,我觉得皮影戏的传承有希望了。”王锁林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讲解皮影戏的历史与知识,现场展示皮影雕刻与表演,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在传承过程中,王锁林不断摸索创新。为了降低制作成本,他尝试用塑料板雕刻皮影。“塑料板比较轻,对于剧目中固定布置的布景道具,用塑料板制作既省钱又方便。但人物还得用牛皮,这样有重量,操控起来更灵活。”
如今,王锁林依然忙碌着。再过几天,他又要前往县城参加文化惠民活动,将常丰皮影戏带到更多观众面前。“我会尽自己所能,一直演下去,一直教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常丰皮影戏,让这门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忆档案
皮影戏是集民间美术、剪纸、戏曲、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常丰皮影以牛皮作原料,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8道工序,手工雕刻制作而成。人物制作成功后,由演员用双手操控,最终将其展现在白幕上。演出时,操作者边操作人物动作,边唱边说,旁边有乐队伴奏,给观众一种皮影能动、能唱、能说的视角效果,别有一番情趣。常丰皮影团代表性剧目有《火焰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抬铁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