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新建路新在哪儿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本报特别报道组 边素庭 武永清 任晓明 2025年10月21日 06:56

①长街新姿

②焕新升级

③崭新站台

④海锦园景

⑤车辆穿梭

扫码看视频

  5月24日零时起,新建路开始封闭改造。这条曾经不起眼的小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党政机关陆续在路旁建起办公楼,而逐渐成为城市道路系统副轴线,并在上世纪末晋级为太原南北向主干道之一。

  此次新建路改造工程,也备受社会关注,因为在太原的主干道中,很少有像新建路这样没有动过“大型手术”的。随着10月20日正式通车,新建路宛如一幅精致的画卷,铺展在城市的繁华之中。4个多月的时间里,这条主干道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新肌理让城市更安全

  57岁的王爱民怎么也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新建路市政配套设施改造项目的业主代表——他可是在新建路旁玩大的,这条路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

  “1982年,新建路由10多米宽的沥青贯结碎石路面,拓宽为50米的柏油路。”来自市市政建管中心市政设施整治改造所的王爱民回忆说,“之后40多年,虽然路面修修补补,路灯也换了新的,还摆了些景观石,但路的基本构造一直没变。特别是很多管线,‘岁数’比我都大,已经超出了正常服役期限,还在超负荷运转。”

  见证了并州城芳华岁月、烟火人间的新建路,在城市发展到存量更新和增量建设并重的这个时代,其地下管线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安全工程,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在当下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鲜为人知的是,新建路坐落于明清太原府西侧护城河位置,也是全市最为低洼的街道之一,汇水面积达687.5公顷。“我们重塑了错综复杂的管网系统。以雨水系统为例,北沙河沿岸至北大街口,管线直径80厘米至1米,向南如喇叭一样不断增粗,府西街口至水西关口,变成了4.3米宽、2.5米高的雨水方涵,雨水进入水西关街后由水西关雨水泵站抽排入汾河,城市排水标准从1年一遇提升到5年一遇。”王爱民介绍。

  漫步于秋日的新建路,道路两旁花木扶疏,熙攘的人流车流与井然的街景交织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秋日胜景图。虽然已近深秋,但路旁和路中傲然绽放的球菊与超级凤仙,还是让人在层层叠染中感知秋天的那一抹亮色。

  路旁的杨树、柳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国槐。据了解,新建路杨树、柳树树龄40余年(作为速生树种,两者的寿命一般为60年至70年),已属于老树龄段,自然老化明显,病虫害严重。园林部门使用专业检测仪,对路两侧胸径超过30厘米的杨柳树进行检测,发现超过七成的树体出现空洞。早在2009年的一场大雪,新建路仅迎泽大街口至胜利街口的杨柳树就被压倒200多棵。

  “此类行道树树根浅,便道砖多被顶起,人行道高低起伏,影响行人通行。”建设方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市政设施整治改造所所长费翔表示,“将杨柳树更换为市树国槐,更多是从安全角度考虑。”

  “空中蜘蛛网”,这个悬在城市上空的痛,不仅影响市容观瞻,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此次改造中,通信等线缆设施也全部入地,新建路上空纵横交错的“黑色蜘蛛网”全部消除,市民抬眼即见最美天际线。

  新系统让城市更通畅

  在新建路尚未通车前,网友“气清神静8730”便用无人机为父亲拍摄了一段视频,并发布在网络上。以无人机的视角俯瞰,新建路宛若卧在大地上的巨龙,伸展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之中,尽显线条之美,并将不同的道路串联,交织出一幅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壮美画卷。

  谈起拍摄的初衷,他表示:“老父亲今年95岁,194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解放太原战役。1977年调任到新建路某机关工作,一直到离休。去年摔了一跤,卧床下不了地。他对新建路有着特别的情怀,也特别关注新建路的改造进展,当我把10月20日新建路通车的好消息告诉他时,老人特别高兴,详细问了我改造后的具体情况。我答应通车后,再拍视频给老父亲看看,满足老人家的愿望。”

  变“通行”为“畅行”,新建路市政配套设施改造,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道路改造,更是城市建设理念的升级:机动车道维持双向6车道,在十字交叉路口增加了一条车道,有效提升了路口通行效率,缓解了高峰时段的拥堵压力;公交停靠站设在机动车道旁,让公交车停靠时不再截断主路车流,在提升市民乘车安全性的同时,也让机动车道通行效率显著提高;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离通行,非机动车道由原先的宽1.5米至2米拓展至3.5米,同时增设绿化隔离带,让骑行更安全舒适。

  城市的温度往往凝结于方寸之间。本次改造,摒弃了易碎裂、易塌陷、景观性差的小尺寸人行道砖,采用8厘米厚大尺寸花岗岩人行道砖,更加厚实坚固、经久耐用,大大提升新建路的整体美观性及行人舒适性,减少后期维护的成本与频率。

  城市道路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充满温度与人情味的家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渗透进新建路改造的细微之处:选用防滑性好、反光性强、耐磨性好的双组份圆点状雨夜防滑标线材料施划人行横道,提高行人雨夜通行的安全性;每个公交站廊包含休闲座椅、公交信息展示、夜间照明、监控安全等多样化设施,站廊一侧设置公交驿站,内部提供智慧座椅、环卫设施存放处……

  从“道路建设”到“场景营造”、从“工程思维”到“人本关怀”、从“单一功能”到“系统集成”,以新建路为代表,道路作为城市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得可停留、可休憩,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新基因让城市更人文

  “新建路从位置上说,紧靠着老太原城的西城墙。这道西城墙可不简单,明代的太原城在宋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来,东南北三面的城墙都是新筑,唯独这道西城墙只是南北延伸,位置却没变过。因此再往前追溯,新建路也就是在宋代太原城的西城墙的外边。这样说起来,这条新建路却又成了老太原城边最有古意的一条干道了。”文化志愿者齐鸣,利用闲暇时间,便带着市民、游客,穿梭在太原府城的老宅旧巷,用脚步丈量古城,品读并州别样的历史文化韵味,说起新建路也是信手拈来。

  最深邃的城市密码,仍有部分被封存在地下。6月上旬,当挖掘机的铁臂在新建路与旱西门街交叉口落下时,没人想到它们会叩开一扇沉睡600年的城门。随后考古专家证实,工地现场露出的砖石建筑,正是明太原府城阜城门(即旱西门)的瓮城遗存。为避免遗迹受损,施工方当即暂停作业,调整管线走向绕开遗址区,并按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意见,选用过筛后的西沙作为缓冲层,在距城墙2米内,采用素土和石灰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回填,材料充分考虑了与城墙原始建筑材料的兼容性及与周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相近性,具备良好的抗风化、抗变形能力,合理控制了透水性和透气性,给未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探寻留下充足空间。

  明代太原府城的八个城门,有两座位于新建路,分别是阜城门、振武门。“以阜城门与城西水系为主要元素,我们提炼出Logo,参考城西水系传统文化元素制作出曲水纹,这一纹样演变运用在垃圾箱、指路牌、出租车及非机动车停靠牌、隔离栏、挡车柱、市政交通系统等城市家具设计中。”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二所设计师刘瑶介绍。

  新建路的改造,并不是简单的功能再造,更要成为传承历史风貌的新地标。城市家具的色彩,将与迎泽大街的香槟金保持一致,织就统一的金色府城“边带”;更换掉简约风格的斜杆路灯,竖起古朴典雅的中华灯,新建路的照明设施也将与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遥相辉映,让人们在光影流转中感受中式美学。不过,旱西门、水西门两处的中华灯则略有不同,不但高度增加了3米多,盛世莲花灯的恢宏造型更彰显了两个古城门旧址厚重的历史。

  华灯初上,盏盏灯具如星河蜿蜒,将整条干道装点成光影交织的长廊,现实的市井繁华与历史的沧桑融入同一个空间。路旁的城西水系清波荡漾,让这座城市多了几分灵动与婉约。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河边溜达,笑语盈盈,人影流动,浸润着孩子的童年,一种无形的文化纽带便悄然系紧。

  新建路的改造,淬炼出历久弥新的并州“老味道”,更注入奔涌向前的时代“新流量”。

  新空间让城市更舒爽

  太原是一座滨水资源稀缺的城市,但在新建路却是个例外——饮马河、西海子、龙潭湖等景观,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为这条街道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我们梳理新建路周边的蓝绿空间,整合开放空间、公共绿地、水系资源,依托‘通廊道、塑场景、显文化、融蓝绿’的设计手法,打通城市、公园之间的慢行联系,串联起‘道路廊道—滨水空间—公园绿地—绿道—街巷’等景观节点和人文节点。”市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李波介绍。

  行车在新建路上,高大的绿植随风摇曳,各个路口错落有致的游园,成为精心梳理的城市一隅。10月17日清晨,市民米先生带着小孙子在龙潭公园边悠闲地散步。小孙子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兴奋地邀请爷爷共赏。“自围墙拆除后,视野变得更为开阔,绿色空间得以共享,这座城市显得更加亲民。”米先生高兴地分享道。一堵堵围墙的消失、一条条进出通道的增设,使龙潭公园变成随时可出入的“绿色会客厅”,也为市民打造了更加舒朗、通透的景观视野。

  在“打开”大型公园的同时,边角空地也被见缝插针——封闭的垃圾堆存处,建起了口袋公园;游园内增加休闲娱乐、健身设施,满足市民特别是“一老一小”的使用需求——绿意与新建路街区的无界融合,让人们见绿便可拥绿。移步换景中,彰显着城市建设“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

  一条路,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丈量着发展的维度;一座城,因民生所系的暖途,升腾着幸福的温度。在速度与温度的共振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路的蜕变,更是一座城向着“生态宜居、智慧人文”现代化都市阔步前行的坚定身影。

  新建路一切的新变化,只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有机更新,把向往的生活照进现实。

  本版摄影:牛利敏

  视频制作:太原日报社全媒体指挥中心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