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乘车、自助结算、自动续费、软件续订等,不经意间,“免密支付”这种“无感”支付方式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场景。近日,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发布提示,提醒广大市民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太原晚报》10月16日)
免密支付以“无感交易”的便利,深度融入日常消费场景。然而,输入密码、按指纹等行为本质上属于二次确认,少了这一环节,偷偷“被支付”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为避免出现手机丢失被盗刷、小额扣款累积成大额损失、隐蔽交易难察觉等问题,应当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绝大多数免密支付都是安全的,如乘坐地铁、公交车、骑共享单车时,只需消费者持手机扫码,少了输密码等环节的确方便。危险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领域,如开通会员、支付短剧、游戏装备费用等领域。原本有助于精简化交易流程、降低消费门槛的创新功能,被无良商家当作漏洞来利用,往往刻意弱化风险提示,甚至以“默认勾选”“隐藏设置路径”等方式诱导用户开通。开通时不知情,支付时又免密,虽说金额不算太大,本质上却违背了用户意愿,与偷盗无异。
看似享受了“少输一次密码”的便利,实则付出了账户裸奔的代价,这样的便捷无疑是“便劫”。解决之道有二:一是在开通网络会员等服务时务必擦亮眼睛,尤其注意“小字”和“对钩”,以防掉进“默认开通”的隐形消费陷阱;二是“被消费”后一定要投诉维权,并在日常做好防范——检查已经开通免密支付的服务,关闭非必要功能,养成定期对账习惯。
平台方也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将便捷作为唯一追求,而应把安全设计深度嵌入功能全流程,比如强制弹出风险提示、设置更便捷的权限关闭通道、对高频小额交易启动智能预警等。监管部门需强化制度约束,明确免密支付的额度上限、开通规范和赔付机制,避免平台无序扩张风险边界,为消费者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