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月份是阳曲县西凌井乡豆角销售的旺季。在北小店村,全乡几个大型代售点都设在这里,收购商、村“两委”、豆角种植户忙得不亦乐乎。不远处,高高飘扬的党旗,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鲜艳。
阳曲县西凌井乡通过党建引领豆角产业发展,让小小的豆角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豆豆”。该乡不仅打造了特色农业“新名片”,更走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子,实现了从“基层‘最后一公里’”到“基层治理零距离”的转变。
党建引领发展路
西凌井乡是我市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但面临山区多、常住人口少带来的发展困境。2022年,该乡党委通过认真考察和市场调研,选定发展豆角种植这一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产业路径。
群众向党员看齐,有困难党员带头上。面对新产业发展,该乡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北小店、海子湾、六固等村作为试点,村“两委”和党员带头种植,成效显著。从2022年种植不到200亩,到今年种植2000亩以上,种植面积较原来增长10倍。
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豆角种植行列,尤其是一些在外打工的“80后”“90后”也返乡种豆角,种植面积均在10亩以上。更多“新农人”正计划回村投身豆角种植。
豆角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参与,从种植、除草到采摘、分拣、装卸,不仅解决了该乡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更吸引了周边乡镇乃至邻近县区的农民来此务工。“豆角一条沟”种植区在党建引领下迅速打响名气,占据8月份太原市区90%以上的豆角市场,且远销陕西、云南、河北、山东等地。
联盟拓展新格局
今年,西凌井乡在全乡推广豆角种植,模式不再单纯依靠党员带动,而是采用党建联建、产业联盟的模式,让更多农民搭上豆角产业发展的快车。
该乡将常住人口200人以下的“空心村”与其他人口较多的村庄结对,通过党支部联建等模式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增收。
北小店村种植豆角1000亩以上,村干部种植面积超180亩,一半以上党员也参与种植,不少村民种植规模达几十亩,这需要大量人力支撑。
“冬天常住人口只有200人左右,但豆角种植期尤其是采摘季,村里最少有400多人,都来自周边农村。”北小店村村委会主任刘鑫鑫说,来此务工收入可观,日工资120元,中午还管一顿饭,“最忙的时候每天有400多人在村里务工。”
西凌井乡推动北小店村与周边村庄开展党建联建,由北小店村主动吸纳这些村的村民参与豆角种植,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务工,同时推广种植技术,帮助村民快速掌握。
豆角产业联盟还推动“全乡一盘棋”,不仅带动种植业发展,更促进了产业链延伸。乡党委、政府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积极探索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持续拓宽豆角销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赋能幸福乡
豆角产业的发展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凝聚了民心,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随着豆角产业发展,各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海子湾村构建起“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深入网格中、事务处理网格内”的治理体系,全面覆盖人员、房屋、物品、场所,并对林田路井、矿产资源、河流沟壑等重点区域的风险隐患点进行排查管控。以党员为主的网格员队伍每日巡查走访,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今年,阳曲县在全县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工作,西凌井乡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迅速响应、全面铺开。扫峪村集中清理道路沿线散落垃圾,移除影响通行安全的碎石、断枝等路障,保障村民出行顺畅;大卜村动员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共同参与,清扫街巷、整理房前屋后;北小店村针对建筑废弃物等问题实施专项清理,还村庄整洁有序的公共空间。韩庄村党支部书记何建伟说:“随着豆角产业为村民带来可观收益,大家越来越愿意主动参与村里建设,齐心把家园建得更美。”
该乡还坚持“党建带团建”思路,充分发挥“乡党委+共青团+‘90后’红色蓄能站+青年志愿服务队”工作机制作用,依托年轻人的活力,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农业生产开展文明交通、普法宣传、护林防火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西凌井乡党委书记王魁表示,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大家共商销路、同解难题、凝聚一心。如今,党建引领下的豆角产业已成为团结村民、振兴乡村的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乡村治、民心聚”的乡村振兴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