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西社区,有一处被居民亲切称为“邻里会客厅”的地方。这里没有冷冰冰的柜台,没有烦琐的手续,只有木桌、软椅、热茶和耐心倾听的社区调解员。自2022年4月成立以来,这个看似简单的小空间已成为社区治理的“暖心阵地”,成功调解50多起纠纷,其中10余起是涉及多方主体的复杂矛盾,更多的是日常小摩擦,都在这个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悄然消融。
走进设于社区办公室内的“邻里会客厅”,一张木头长桌、数把椅子,构成了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居民们关心的大事小情,都在这里通过面对面协商找到出口。
外贸码头小区因下水管道堵塞引发纠纷就是一个生动例证。这栋建成30多年前的老楼,产权分散、设施老化,7楼租户使用不当导致管道堵塞,污水漫延至2楼商铺。社区主任杜红燕带领调解员多次走访协调,最终促成7楼业主同意先行疏通清理,并视情况单独更换管道,让这场因老旧设施引发的邻里风波得以平息。
“邻里会客厅”不仅善解“公家事”,更巧断“家务愁”。90多岁翟大爷的赡养问题曾让5个子女争执不下。在社区与司法所的联合调解下,子女们最终在会客厅达成共识:小儿子主要负责日常照料,其他子女定期探望,社区还持续回访确保协议落实。这场温情的调解不仅化解了家庭矛盾,更让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使“邻里会客厅”成为凝聚亲情的重要纽带。
此外,海子边西街有位老人,因重组家庭,子女急于出售公房而陷入家庭纠纷。社区工作人员将当事人叫到社区,通过讲解公产房政策,唤起往日亲情回忆,最终让子女们放弃售房计划,承诺继续孝敬老人,守护了老人的安居梦。
从遗产分割到婆媳矛盾,从停车位争执到商场扰民纠纷,一桩桩居民的“烦心事”在这里通过“情理+法理”相结合的调解模式得到化解。社区通过围坐协商、多方协作的方式,让“枫桥经验”在基层生根发芽,推动“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逐渐成为常态。
“如今,‘邻里会客厅’已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和‘助推器’,居民遇到纠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这里‘说理’。”杜红燕表示,未来,社区将继续以“邻里会客厅”为平台,深化“情理+法理”融合的调解模式,让理解与包容成为邻里相处的底色,为构建和谐社区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