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担心极了,没想到最终能拿到培训机构的退费!”李先生感慨道。近日,随着最后一份调解协议的签署,太原中院少年法庭成功化解了一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系列案。
培训机构“闭店走人”
2022年,某教育培训机构因受疫情和教育改革政策影响,收取了19名学员的高额培训费后却因经营不善停课。家长集体起诉,要求退还剩余费用共计21万余元。
一审法院判该机构退赔相关费用。但教育机构资金链断裂,实际经营困难,始终未予积极履行。
家长们认为法定代表人和股东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案件因此进入二审阶段。
本案涉及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考虑到对未成年人持续受教育权的保障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特殊、优先、全面、综合保护”理念的落实,为切实最大化维护未成年人在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中的财产权益与受教育权益,案件确定由专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太原中院少年法庭审理。
上门张贴“到庭令”
太原中院少年法庭组建了5人合议庭对这起系列案进行审理。
法官们一一核对了家长们提供的课程交费凭证、合同文本、聊天记录,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财务情况依法审查,认真研判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公司已资不抵债,且还欠老师的工资……”“作为股东,未实缴出资。在诉讼后又通过0元转让股权的方式,试图逃避法律责任。”……
合议庭研判后认为,有必要通知法定代表人和控股股东到庭说明情况。
法院试图通知当事人准时到庭,然而打电话不接、开庭不到、调解也不参加……于是,少年法庭的法官们决定上门张贴《当事人本人到庭令》。“因案件审理需要,现通知你本人到庭,就案件有关事实接受询问。如你本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导致案件待证事实无法查清的,人民法院将作出不利于你方的认定,你方应依法承担不利后果。”
收到到庭令,法定代表人和股东终于出现了。
摸清症结解“心结”
家长们详细描述了“预付课费”“拖延退款”等经历,而机构负责人和股东坦言,受疫情及“双减”政策影响营收锐减,他们资金周转困难,法定代表人和股东资金链断裂,机构已停业许久。
摸清了症结所在,少年法庭的法官们心中有了数,随后他们再次组织了调解。
股东表示,“要钱没有!要么让他们等我三年,等我东山再起再还钱。”家长们更气愤了:“我们交了钱三年了,几十万!现在孩子课没上成,钱拿不回来。还给我们画饼!”
气氛一时间变得十分紧张,调解工作陷入了僵局。
法官们深知要化解双方矛盾,首先要让被告股东明白其中利害关系。
“依照法律规定和本案情况,你们股东应当在未缴出资的范围内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真到了执行阶段,且不说失信、限高后你们不能乘高铁、飞机,就是现在你们子女上私立学校也是不符合规定的。”少年法庭庭长申延艳说道。
见被告人情绪有所缓和,申延艳继续提出了调解方案:“你们尽力去筹钱,看在能力范围内能还多少。”
法官们同样做着家长的工作:“我们调查了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股东的财产状况,机构资金链断裂也是现实。现在他们尽力去筹钱,咱们家长们能不能酌情降低一点退赔金额。”
“法官,看到你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调解,知道你们尽了最大努力。我们信任你们。我们同意!”最终,双方达成按实际课时折扣价退赔的折中方案,并现场签署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