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让污水化清流 十九载守护城市“肾脏”

——记城市排水管理中心晋阳保障所生产技术部部长杨德强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王春宇 2023年09月13日 23:19

  “没干这个工作前,我和大家一样,也只是把污水看作家里的‘过客’,从没想过它们都去了哪里。”杨德强说。如今,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到17米深的地下,逐项检查八套生化系统的运行情况。“污水中有上千种污染物质,化学成分复杂,必须每天现场采样化验分析检测,才能有效指导生产。”从门外汉到业务骨干,杨德强在污水处理一线一干就是19年,先后获得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技术能手、三晋英才、晋阳工匠等荣誉称号,日前,他又获评我市2023年第二季“最美时代新人”。

  污水处理厂就像一座城市的“肾脏”,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最后一道防线。晋阳污水处理厂是杨德强工作的地方,河西地区所有下水管道的污水,都要通过管网进入厂内,在这里做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24小时后,在出水口,你会见证一滴污水的华丽转身。”出水色度透亮,从外表看接近于自来水表面的感官性状,实际水质优于国家一级A出水标准。

  2015年3月,晋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杨德强负责工程监管和设备调试运营工作。施工期间,他白天钻管道、查设备,晚上翻图纸、学原理,为了省出时间,吃住在工地。地面下17米深、近7万平方米的双层箱体是杨德强和同事的“工地”:通道管路错综复杂,周边到处是数米深的坑洞,空气中时时迷漫着粉尘和焊烟……他带领团队攀爬在各个角落排查隐患、处理故障,保障工程按进度推进。那一年的冬至,杨德强和同事坚守在寒冷的工地上,经过5天6夜的努力,一鼓劲儿完成了地下箱体5个变电站及600多台设备的通电调试,前后不到1个月时间,完成了出水水质达标调试。

  期间,面对国外设备厂家技术加密“卡脖子”问题,杨德强带领同事查阅专业资料,钻研设备原理,找寻运行参数规律,攻克了多项技术保密壁垒,节省了高额技术费用。

  奋斗在污水处理工作第一线,跟乌黑刺鼻、油腻腐臭的恶劣环境打交道,杨德强坦言,自己也曾想打退堂鼓,是身边的榜样鼓舞了他。

  师傅宫玉祥是杨德强最敬佩的人。“师傅是个老劳模,每次遇到故障总是冲在最前面,忙到最后一刻,从来不嫌脏、不怕苦、不喊累”。榜样的力量无声地激励着杨德强,设备检修的活儿最苦最累,他主动承担。三伏天,鼓风机轴承损坏,他蜷缩在风机和电机中间1米左右的狭小空间里,忍受着50多度的高温和100多分贝的蜂鸣更换轴承、清洗换热器;大冬天,沉淀池40多米长的刮泥机在冰雪上打滑,他和工友像纤夫一样喊着口号推机器,机器最终恢复正常运转。

  每年汛期,杨德强和同事都要严阵以待,抗洪防汛。格栅是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负责拦截进入厂区污水中的塑料、纤维缠绕物、卫生用品、浮渣等杂物。下雨天,进水管网渣量倍增,格栅很容易堵塞,造成污水横流。遇到紧急情况,杨德强带领同事直接爬进池子清掏,弯下身从污水里捞起大量腐臭渣物,装进水桶运送到地面,一次次弯腰、一次次起身,重复着清掏的动作,直到格栅恢复正常运行。“干我们这个工作,就是自己一人脏、换来万人洁。”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汾河水质,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目标,我市城区内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杨德强的工作更加忙碌:一方面要持续提高并创新污水处理工艺水平,一方面要保障厂内上万台大小设备、数万个控制点位高效运行。杨德强白天忙抢修、忙管理、忙创新,晚上挤出时间来学习。他利用自己计算机专业优势和污水处理技能专业知识,与同事一道完成了20多项技术改造,探索建立远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参与完成中控系统的编程和制作,实现了污水处理工艺精细化、智慧化和数字化监控管理。

  “让污水化清流,造福千万家,这是全体排水人的使命,也是初心。”杨德强说。

(责编: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