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导航需要通话权限,玩游戏需要交出短信权限,不给权限应用就无法打开,这种超过实际需求索要权限的情况,眼下在手机应用市场上相当普遍。日前,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上,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公布,经对5000款移动APP开展安全检查,检测出具有安全隐患的APP应用达3400多款。(央视网9月21日)
毫不客气地说,一些手机APP窃取隐私或者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问题。但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可谓屡屡发生,即便在有关部门公布“黑名单”之后,也未见相关APP开发者有“收手”迹象。
毕竟,智能手机如今已成为人们的随身物品,一旦一些APP无视用户权益,随意窥探、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话,人们将毫无隐私和安全感,沦为被随意窥视隐私的“裸奔者”。
这种利用先进技术作恶的行为,让弱势的用户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其摆布。因为,用户不可能对每一个APP了如指掌,更不具有技术和经验来识别和抗衡违规APP。当然,也不可能靠APP开发者良心发现自觉整改,而必须由监管部门强力干预。如根据有关规定, APP未向用户明示并经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否则将会被下架。根据《网络安全法》,侵犯个人信息的,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证照。根据刑法及司法解释,非法获取行踪轨迹、通信内容等信息50条以上的,或者其他信息5000条以上的,就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理当认识到,信息时代,守护公民隐私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守护公民的财产安全。那么,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必须积极作为,科学应对,果断处置,担当起保护用户权益的守门人,像打击小偷小摸那样打击“隐私窃贼”。如不妨推行强制标准和事先审查制度,不符合保护隐私标准不得面市。并强化监测力度,及时下架、屏蔽违规APP,果断追究开发者和应用商店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进而有效清理潜伏在手机中的“隐私窃贼”。(作者为河南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