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我市用科技护航粮食安全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司勇 2020年08月15日 07:17

  今年,我市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要求,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稳定粮食生产。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夏粮丰收、单产提高。

  我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种植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出台多个文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我市已创建“一县五片”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片),今年将创建2个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典型示范片从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创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八个方面,实行统一的良种供应、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品牌销售。通过示范引导,娄烦县建成3万亩无公害、1.5万亩绿色、0.5万亩有机马铃薯基地,带动发展有机旱作谷子2.3万亩、中药材1.8万亩。古交示范片使用省级优良谷子品种,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集成配套渗水地膜穴播、增施生物有机肥、施用配方肥、“高巧+甲霜灵”拌种、喷施锌肥等新技术,发展有机旱作谷子1000亩,2019年平均亩产较对照田增产204.9公斤。

  科技是农业增产的根本。目前,我市高粱、玉米新品种覆盖率达到100%,谷子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大豆等杂粮新品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以马铃薯、谷子、玉米、大豆、高粱、鲜食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为重点,全市创建新品种筛选展示示范点8个,筛选展示品种98个。2016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娄烦县天池店乡南岔村创建高粱试验示范田,由润和美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经过几年努力,亩产由原来的400公斤增加到620公斤。

  针对旱地农业靠天吃饭的实际,今年我市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7540亩,建设新型软体集雨水窖3450立方米,推广深松耕蓄水保墒技术4.1万亩,进一步扩大旱作节水技术覆盖面。阳曲县大面积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有效提高了雨水利用率。娄烦县今年创新采用马铃薯凹型低垄双行种植机,起垄后形成凹形曲面,可提高降雨利用率10%以上,平均亩产可提高150公斤。今年,我市在古交、娄烦、清徐和阳曲等地,建立长期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为科学抗旱提供基础数据。4月份启动全市23个虫情监测点,为草地贪夜蛾、粘虫等暴发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提供可靠依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统防面积达25.2万亩次、绿色防控面积18.41万亩次。

  短评

  以进为稳

  彭澄

  什么是稳?稳就是临变不惧、不危。

  就“稳”来说,得牢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政策持续,让生产者的预期稳下来;确保面积刚性,让前进者的后方稳得住;确保产量充足,让老百姓的生活美起来。

  就“变”来说,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形势要比以前复杂了。想要从容应对,就得顺势调整姿态。更加积极地防治病虫害,更加快速地推动优种普及,更加普遍地适用机械耕作,把“进”的步子调得紧凑一些,补回疫情造成的影响,续上外部偶遇的间断,随机应变的“稳”就能落到实处。有着改革开放的经验,有着科技创新的驱动,勤向历史长河汲取勇气,常以初心使命坚定信心,守住“稳”,把住“进”,以进为稳,何来“危”“惧”。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