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首部专门聚焦治理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问题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开始实施,这就意味着在全省公共场所禁止随地吐痰,违者将面临最高500元的罚款。随地吐痰,这种不文明行为破坏环境,降低公众生活舒适度,也危害人体健康。山西提高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处罚额度,应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据报道,2003年上海对随地吐痰者的最高额罚款从50元提高到200元后,上海街头随地吐痰现象越来越少。这就是明证。
文明需要规则护航。要知道,文明不是与生俱来的。文明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人性的进步和完善从来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不文明行为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倡导人们崇尚文明、传播文明、践行文明,恐怕不会收到积极响应。对不文明行为说“不”,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还远远不够,也不能单纯寄希望于“君子慎独”,必须有赖于制度化约束,明确划出法律红线,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乃至重罚,人们才会敬畏文明、遵循文明、守护文明。进而通过法律法规使更多的人知法、懂法、领会法的精神,不但能用规则指引自己的行为举止,还能用规则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如此才能逐步提升文明的水准,为全社会健康运行系好安全带。
罚款能不能罚出文明来?有些人对罚款很抗拒,但对那些不顾公共利益的自私者,经济杠杆的作用要远大于宣传教育。破坏公共利益的代价惨重,不文明行为才会减少,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因此,山西提高不文明行为处罚额度,震慑不文明行为,是必要的,也自然会有效果。
在加大处罚不文明行为力度的同时,也要确保处罚能够落地。要让不文明行为人“有一罚一”,并对不文明行为人采用累进罚款,犯的越多罚得越多。除了罚款,对屡犯者还应当建立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行政处罚记录制度,依法将违法行为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并可以公开曝光,以达到让其真正改正不文明行为的目的。
重罚唯有落地,方能遏制不文明行为。《规定》的实施,目的并不仅在于惩罚不文明行为,更在于号召公众自觉自律、改掉陋习,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的文明准则,涵养法治意识。每个人法治素养的提升,不仅构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也助推社会文明的提速。说到底,我们信仰法治、遵守规则,是为了让公共空间变得更有序、更美丽。(李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