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长,我接到选房通知了……”前几天,80多岁的黄大娘向东太堡法庭法官通报了这个好消息,最后还“报告”法官:“家里关系挺好,请放心!”东太堡法庭是迎泽区法院派出法庭之一,作为司法为民、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该法庭坚持从家事审判、多元化解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曾被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评价为“小法庭发挥了大作用”。5月22日,记者探访了这个日前喜获“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的法庭。
定纷止争:家庭和睦为上
黄大娘30多年前二婚嫁到东太堡,十几年前,老伴去世。2018年,因整村拆迁,黄大娘与老伴名下的宅基地可获得补偿。随后,老人与几名继子因补偿安置分配问题产生矛盾:老人觉得自己是配偶,享有权利,继子们则认为她“没资格”。
庭审中,双方各执己见,案件审理陷入僵局。
“这是家庭共有财产纠纷,可依法裁判。”法官同时想到,如果简单一判了之,双方的关系可能就无法修复了,最好是组织调解,哪怕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家庭成员都有财产分割权利。”为促进家庭和谐,随后几个月里,法官多次组织原被告及其代理律师辩法析理。最终,当事各方达成调解协议,老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安置房和部分补偿款。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该案的妥善处理,既促进了家庭和睦,也在邻里中间起到了案例警示作用。2019年,法庭共受理案件314件,结案291件,其中约七成案件调解结案,既案结事了,又最大限度修复了亲情,促进了社会和谐。
圆桌法庭:“坐堂”改为“谈心”
“家和万事兴”“兄友弟恭,姐妹相亲”“家是用爱砌出来的城堡,家是握在手中盈盈一脉的馨香”……一进东太堡法庭,生动活泼、表现方式独特的家风家教文化墙呈现眼前,通俗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温情。
东太堡法庭管辖郝庄镇的一审民事案件及迎泽区法院分派的其他民商事案件,同时也是专业审理家事案件的法庭。在推进家事审判改革中,法庭不断探索与创新,设置了“圆桌法庭”——家事法庭,化刚性的司法裁判为柔性的社会调解。
家事法庭里没有高大威严的审判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圆桌。墙上,除了国徽,还挂有“和谐家庭敬老为先,幸福之户以德为本”“一家人,互关心,邻里和,胜远亲”等“家庭笺言”“家事三字经”和“公正裁判”“善于协调”组画,威严中透着温馨。 “不分原告、被告,只有男方、女方。”法官介绍,家事纠纷不同于其他案件,很多人都是迫不得已才对薄公堂,他们希望通过合适途径化解矛盾,重归于好。圆桌法庭的布置,能缓解原告、被告的对立情绪,让他们坐下来平等沟通和交流,法官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他们同坐谈心,解开心结。
家事调解:共忆美好往昔
前些时间,一对夫妻因琐事闹上法庭要离婚。
“携手走到一起不容易,有事好好商量……下次来,带上你们的婚礼视频。”
这是要干啥?法官的话让夫妻俩很纳闷。
几天后,他们带着视频来到法庭,被领进圆桌法庭旁的“家事调解室”。推开门,正面墙上挂着“家事调解”大字和“握手”图标。房间里,摆放着4张布艺沙发,角落里还有一台大电视。
“夫妻要多沟通,‘家’需要共同维系、共同努力。”大家坐定,法官做庭前调解,并在大电视上播放了婚礼视频。昔日的美好瞬间一幕幕呈现,夫妻俩抱头而泣。
“不离了,回家!”夫妻俩走出了法庭,法官露出了笑容。 “一件家事纠纷,不仅关乎家庭幸福,也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法官介绍,家事案件以家庭矛盾为主,主要涉及婚姻、继承、赡养、抚养、扶养等问题。办案中,法庭有针对性地采用回忆甜蜜往昔、共叙和睦亲情等办法,挽救濒临破裂的家庭。
多元化解:矛盾消于萌芽
东太堡法庭只有一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内勤、书记员各一名,但辖区包含有城乡接合部、乡镇、农村,面积8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万余人,流动人口10万余人。
案多人少,法庭立足实际,积极构建多元化调解机制,与乡、镇长期联络,秉承“百姓案件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提前介入有矛盾苗头的村、户,讲解法律法规,解决百姓纠纷。
在迎泽区法院指导下,法庭聘任了2名心理咨询师和4名家事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对家庭生活中受到伤害的人员,积极开展疏导与干预,使其避免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去年底,在一起离婚案中,法庭就邀请心理咨询师介入,帮助女方疏导心理压力。家事调解员则由调解经验丰富的社区主任、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确保调解顺利进行。
近年来,郝庄镇城中村改造规模大,拆迁面积多。法庭积极与镇、村相关机构无缝对接,入村入户进行诉讼前调解200余户次,化解了大量矛盾,既丰富了纠纷的解决渠道,还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极大推进了城中村改造工作。正是在法庭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近3年,因拆迁纠纷和分家析产而诉至法院的案件,不到3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