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元捐款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的明星、企业家捐款相比,似乎毫不起眼,微不足道,但如果你知道这万元捐款是出自一个刚刚脱贫的精准扶贫户放羊老汉之手,你还这样认为吗?
2月5日下午,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八义村的放羊老人郑寿堂,冒着料峭的春寒,怀着一颗火热急切的心,从怀里掏出带着自己体温的一万元现金,交到区文明办相关人员手中。“这些年,党和政府帮助我脱了贫,每年给我发‘好多’钱,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现在国家正在抗击疫情,我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谢意,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郑寿堂的脱贫之路
2月6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郑寿堂家。五间略新的瓦房,屋内有些凌乱,妻子正在煤球火上炒着鸡蛋准备晚饭。经了解得知,郑寿堂自12岁起,就跟随别人在沁源放羊,当地人叫“上西山”,成年以后以放羊为生。郑寿堂的妻子是一位哑巴,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外加20多年来承担着照顾二嫂家生活的额外负担,这也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加困难了。2015年,郑寿堂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政府及扶贫工作队的帮助,郑寿堂现在养着30多只羊,每年政府给的各种补贴加在一起就有七八千块钱。“另外我养的羊羔还能卖钱,一年下来光养羊的收入就有差不多2万块钱呢……”郑寿堂有些激动地在给山西晚报记者盘点着自己享受的国家好政策:“我二嫂一家被政府列为五保户,加上现在她67岁了,每月还能领农村养老保险,一年下来总共也有6000多块钱;我和媳妇享受着政府的低保政策,媳妇是哑巴每年还领着600块钱的残疾人补助……”
据了解,在2013年时,郑寿堂还享受了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我那时还是低保户,政府给我补贴了2.8万元,然后我自己添了一些钱,盖起了现在这五间房子。”看见记者环视屋子的目光停留在堆放在屋子里面的米面油时,郑寿堂立即说道:“这袋是镇政府送来的,这袋是村里送来的,那是包我们的公安局送来的……”他说这么多单位每年中秋和春节都会送去米面油,外加自己还种着4亩地,家里一年的粮食基本够吃了。“我‘领’了国家这么多钱,这么多政府单位给我送米面油吃的,我看电视新闻说现在防疫物资紧张,需要社会力量帮助,我就想着也捐点钱,特别是帮帮武汉……”一说到湖北,郑寿堂有些激动,因为他与武汉、与湖北还有一些难割难舍的情分。
郑寿堂的湖北情结
因为放羊,郑寿堂年轻时经济较差,好不容易才成家娶了媳妇,媳妇是位哑巴。夫妻二人一直没有生育,22年前托熟人从湖北省黄石市社会福利院领养了一个五个月大的女婴。如今女儿已经嫁到平顺县,女儿一家以种花椒和外出打工为生,日子过得平平常常,也并不是多富裕。武汉疫情发生后,郑寿堂从电视新闻上得知这一消息,当得知武汉就在湖北,湖北就是女儿的出生地时,郑寿堂有些坐不住了,“那里也是闺女的家,闺女的家有困难了,我得帮一把才行啊……”
八义村村委主任丁建国说,郑寿堂有了捐赠的想法就给他打电话商量怎么捐款,然后村委就联系了相关部门进行了捐款。
2月5日下午,郑寿堂来到就近的长治黎都农商银行网点取钱。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他手上拿着一张9000元的两年定期存款单,上面起存日期是“2020年1月5日”,当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利息损失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把钱取了出来,然后又从口袋里拿出1000元现金,加在一起正好凑成了10000元。据了解,为了能凑够10000元,他前几天专门卖了三只羊,“受疫情的影响,现在羊羔不值钱了,一只羊羔才能卖300元,我卖了三只人家给了我1000块钱。”郑寿堂说。
郑寿堂有如此义举,并非偶然。20年前,郑寿堂的二哥意外去世,留下患有智障的妻子和年仅12岁的孩子,“我也就是那时才从沁源回到八义村老家的,因为不回来,二嫂和侄子就没人照顾了,我们兄妹六个,三个姐妹已经外嫁他人,大哥身体不好现在已经半身不遂……”郑寿堂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回到八义村后,他还是继续以放羊为生,那时的他除了照顾自己的家人,还承担着照顾养活二嫂以及供侄子上学的事情,“侄子上大学时日子最紧巴,那时每年光他就得一万多块钱呢……”
他的善行义举也成了当地流传的佳话,2009年,郑寿堂获得了县“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也正是因为当年荣获过道德模范的荣誉称号,所以这次捐款郑寿堂才想着联系文明办的工作人员帮助自己把钱捐到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