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旅游

山西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山西日报 2019年10月21日 09:41

  核心阅读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旅游业正在迅猛成长,已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同时,山西旅游业也需缓解旅游供需结构性矛盾、培育旅游业发展新动力和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山西文化旅游大格局升级版。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旅游业正在迅猛成长,2014年至2017年,山西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3.5%,旅游业已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同时,山西旅游业也正在面临产品供需错位、产业效率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需缓解旅游供需结构性矛盾、培育旅游业发展新动力和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要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新品牌,加快构建山西文化旅游大格局升级版。

  推动产品体系升级,引领旅游需求扩容与升级。在当前旅游需求扩容与升级的宏观形势下,高品质、特色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新业态旅游产品相对短缺,这是山西省旅游产品供给中的突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均旅游花费水平不高、有效旅游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和引领旅游需求的休闲化、体验化、品牌化发展趋势,一方面,应重点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及新业态旅游产品,丰富山西省旅游产品体系,实施对传统旅游产品的改造与升级,推动旅游产品向品牌化、高层次化升级,增强旅游核心吸引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进一步丰富休闲娱乐旅游项目、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与推广,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品质,来适应和引领旅游需求升级,推动山西旅游业向全产业链化、高品质化发展。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旅游业跨界融合发展。作为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必将使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入。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既能够催生旅游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旅游业由景点旅游向大旅游格局转变;又有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而有力地促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一方面,应依托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天然优势,贯彻“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融合发展理念,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传统技艺、古村落旅游等文化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推动旅游业与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医疗保健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自驾游等旅游新业态,扩大有效旅游供给。

  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促进旅游业要素配置升级。在当前旅游需求升级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以要素驱动和需求拉动为动力的粗放式规模扩张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面对产业效率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推动旅游业向创新型、高效化发展已成为旅游业优质发展的核心要义。一方面,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与游客之间旅游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与共享,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质量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当前旅游需求向散客化、高品质化发展的形势下,应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旅游”发展。二是应从加强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来促进旅游业生产要素配置升级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提升,进而提升山西旅游经济发展质量;而政府、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其他企业和部门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密切合作能够为其提供重要保障。

  依托“三大板块”战略,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打造黄河、长城和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是山西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为山西省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和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一方面,由于各区域之间在资金、技术、旅游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供需关系方面存在差异,应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协作网络,加强各类资源和要素在各个区域之间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各类资源和要素,提升山西旅游业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伴随着“三大旅游板块”战略的逐步推进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必将促使沿黄地区、太行山和长城沿线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山西旅游业空间格局逐步向集群化、网络化发展,应利用这一战略契机,加强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合和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区域联动与合作。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业政策体制革新。旅游业的有效运作高度依赖于旅游产业及整体国民经济体系的政策体制环境。一方面,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中诸多行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旅游业的管理也要强调部门联合和跨界协同,应加强旅游资源、土地、财政、科技、金融等行业管理机构与旅游经营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实现对旅游产业的多部门联动、跨界协同管理,推动旅游管理体制向部门综合联动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多区域、多部门、多行业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必须以明晰的产权制度、合理的参与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保障,应通过旅游业政策体制革新,为社会大众参与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加开放、高效、有序的政策体制环境,为促进旅游业优质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作者为运城学院文化旅游系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山西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18YJC790160〉;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常态下山西省旅游业创新发展研究”〈2017041020-4〉;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三大板块’战略下山西省旅游业优质发展研究”〈2018B147〉阶段性研究成果。(王冠孝)

(责编: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