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大的吊钩是他的“机械手”,“大小车”是他能屈能伸的“臂膀”,坐在距地面八米高的舱房里,段晋军控制着操纵杆,通过前后左右移动,就能把厂房里需要的设备、工件等物料,准确无误地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天车工,这个在常人眼中“挺好玩”的岗位,段晋军从23岁走进太钢,一不小心“玩”到了现在。
段晋军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不锈热轧厂的一名“老资格”天车工。1998年,他从部队复员到太钢工作,没有犹豫便选择了干这行。因为,“开天车”是他打小就觉得好玩的职业。等进厂学徒,他才发现,这一行虽然看着神气,实际操作却不简单,更不好玩。
初学时,钩子稳不住,大车也站不住,即使准备吊运的物料恰好放在钩子下面,想要从容地把它们吊起、移动,再放到准确位置上,都挺难!
“那时候,人坐在驾驶舱里,东西都在舱外,全凭手里握着的操纵杆来感知‘手’和‘胳膊’在哪里,我觉得它们就像在与我作对,根本不听使唤!”
段晋军进厂后遇到的第一位师傅是老班长张晓林,他沉着、稳重,不仅人好、技术牛,还特别爱惜好学的年轻人。有时候,看到段晋军独自坐在驾驶舱里“蒙圈儿”,找不着要吊放的物料,张师傅也会着急。“我能有现在的本事,多亏了师傅的言传身教!”段晋军说。
为了练好“开天车”的本事,段晋军白天晚上都在悄悄发力。师傅不在时,他不能通电操作,就上去摸摸操纵杆,慢慢找手感。师傅上了车,他才敢合上电闸,让师傅在一旁看着,然后动手操作。晚上值夜班睡不着觉,也要仔细回想怎样控制手柄才能做的更好。
记得第一次参加单位里组织的天车工技术比武:用大吊钩粘小乒乓球,段晋军费了好大劲儿,才粘住一个,当时激动得不得了。这之后,他“开天车”上了瘾,不仅能熟练开动厂里26部不同型号的天车,而且还懂修理技术,为企业节约经费10多万元。
“主要是操作多了、时间久了,段师傅的手上练出了‘有记忆力的’肌肉,操纵杆拉到哪个位置,车和钩子大概能走多远,他的心里头都有数!”厂工会干部王寅斌介绍说。2018年,段晋军代表热轧厂参加全市天车工职业技能大赛,一举拿下了第一名。在赛场上,他镇定自若地遥控着黄色吊钩升起、降落、前进、后退,最后按照比赛要求,把一只几十公斤重的水桶稳稳放在口径不到2厘米的啤酒瓶上,现场围观的选手都忍不住为他叫好、鼓掌。
现在,有了更多实践经验的段晋军,带徒弟也是又快又好。先学稳钩子,再学绕圈和放回,有时候他还鼓励徒弟和自己比赛,看看谁吊的快、放的准。8小时坚守在仅有几平方米的驾驶舱里,冬天还好说,一到夏天,舱房里即使有空调吹着,闷热的滋味也让人难以忍受。“这些都不要紧,现在有地方已经用上了变频天车,新天车启动平稳、噪音也小,我还要多学习,做好‘传、帮、带’,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年轻天车工。”段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