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综合新闻

滴滴心血育花蕾

——记阳曲县新阳街小学教师李娟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刘晓亮 2019年01月06日 10:19

  “春天的花开了,老师我想你,你的恩泽如绵绵细雨滋润我心底;夏天的蝉叫了,老师我想你,你的教诲似凉爽的风轻拂我耳际……”

  以前,每次听到这首歌,阳曲县新阳街小学语文教师李娟“总会想起自己求学生涯中几位改变我人生轨迹的老师”。现在,李娟常感慨:“如果我的学生听这首歌时能想起我,那我就值了。”

  教会孩子“爱”

  2005年9月,李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14年来,李娟的获奖证书、荣誉称号拿了足有“一抽屉”,县里的、市里的、省里的,“挺幸运的”。可她最看重的不是这些,而是学生们教师节时的一个短信、过年时的一句问候。每每此时,她都要特别关注一个名字——郑琴(此处为化名)。

  那是李娟带的第二个班,班里有个女孩叫郑琴。“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她不一样,沉默、孤寂、离群,怎么说呢?眼里没有‘光’。”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孩子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在她二年级的时候不幸去世。之后不到一年,父亲抛下她和86岁的爷爷不知去向,再无音信。“如此经历,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也受不了,何况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几番接触,李娟认为:对她,最当紧、最重要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好学生”,是成为一个“人”,是学会爱与被爱。从那时起,李娟开始关注郑琴。课上,有意无意让她发言;课后,和她拉家常,谈爷爷、谈生活。“起初,收效甚微,孩子畏畏缩缩,不愿也不会与人沟通,心底深处总是怕。”后来,李娟想了个办法,鼓励孩子记日记。“让她先与自己沟通,把真实的想法写出来,我才能了解、才能介入。”一开始,孩子的日记都是只言片语。可李娟却非常认真地回复,生活学习、喜怒哀乐。孩子看到回复有时会再回复,李娟再回复……“我观察过,每次她看我的回复都很认真,很快乐”。毕竟是孩子,一年下来,活泛了很多,也能“大声”说话了,也能和同学们打闹了。

  可生活的窘迫是孩子解决不了的,李娟作为老师,也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经常从家里拿点或者上班路上给她买点早饭。”一天早晨,李娟拿了两个包子给她,她吃了一个,另一个一直拿在手里不往嘴边送。“怎么不吃了?”“老师,我想中午拿回家给我爷爷吃。”那一瞬,李娟紧紧抱住了孩子。

  十指有长短,学习有好坏。郑琴的成绩始终一般,但她学会了爱,而这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她毕业好几年了,我们一直都有联系。”李娟说。

  “永远的六(3)班”

  2013年,李娟与后来被称为“永远的六(3)班”结缘了。当时他们只是四年级的学生,却“学习懒散、精神涣散、纪律松散、调皮捣蛋”。李娟深知班级管理与教学工作必须双管齐下才能见效。

  早晨,李娟总是早早来到班里,有时打扫卫生、管管纪律,有时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总之就是让同学们看到我。”晚上,安顿好自己刚一岁的孩子,李娟还得伏案忙碌,为了备好一节课,常常要“折腾”到凌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丰富、幽默的课堂授课,严肃、活泼的课后活动,日常的交流互动,孩子们渐渐爱上了语文也爱上了李娟。倏忽三载,六(3)班的成绩低开高走,一路飘红,各种奖项尽收囊中。毕业时,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台小节目——“永远的六(3)班”,回报师恩。然而更让她欣慰的是,此后一年不断接到的喜报:“李老师,我考全年级第一,当学生会主席了!”“李老师,我上初中的第一篇作文写的是您!”“李老师,孩子回家说想您!”……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李娟把这句话写在了本子上,“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在心底深处都有一份自己的骄傲。”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