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版权太原 >> 他山之石

加大对非遗作品版权保护力度

内蒙古自治区版权相关部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年12月31日 18:0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皮艺作品《草原歌盛世》。

  内蒙古自治区版权服务中心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除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外,还有着独具特色、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传统音乐呼麦、蒙古族民间乐器马头琴、草原盛会那达慕,还有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刺绣、服饰等。

  非遗要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继承和创新,也离不开版权保护。如何让内蒙古数量众多的非遗作品得到更好的版权保护,并且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新活力,一直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版权局关注并且不断探索新工作方法的重要课题。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版权处、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版权保护工作相关负责人走进内蒙古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介绍版权保护工作新举措,共同探讨如何保护非遗作品版权,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版权服务“面对面、心贴心”

  非遗是内蒙古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版权处一级调研员刘中文一直都在关注非遗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

  刘中文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非遗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种类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美术、手工技艺等数十个门类。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非遗代表作2项(长调、呼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8个、106处保护单位,自治区级项目487个、820处保护单位,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1087人。

  在刘中文看来,非遗蕴含着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点,是内蒙古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开发好非遗作品版权,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自治区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版权管理部门在认真贯彻落实《著作权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非遗创意作品的版权保护力度。内蒙古自治区版权局、文旅厅协调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大力开展《著作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座谈、研讨、知识讲座、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全社会对非遗版权保护工作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版权服务工作站还主动进行版权上门服务,组织版权服务工作人员主动深入非遗项目所在地、非遗传承人家中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上门服务,现场宣传讲解《著作权法》。

  深入基层宣传,走到著作权人身边开展作品登记等版权服务,受到了许多非遗传承人的欢迎。刘中文介绍,今年前10个月全区版权作品登记量为5200多件,其中,非遗创意作品登记量为2200件,占总登记量42.3%。

   促进版权开发与市场转化

  服务到人,始终是内蒙古自治区进行非遗版权保护的关键词。呼和浩特市非遗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崔霞,一直从事非遗原创作品研发工作,她自建了三处基地,至今已经陆续开发了多个系列的剪纸作品,主题包括传统文化、民族团结、建党百年等。在内蒙古自治区版权服务工作站的帮助下,崔霞的所有作品都进行了作品登记。在崔霞看来,版权保护、开发运营对于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发扬是十分必要的。

  多年来,崔霞带领团队不断在加强版权作品研发上下功夫,先后开发了生活类、工艺品类、礼品类等多系列上百款产品,目前,其剪纸产品已进入市场并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店进行销售,包括线下旅游景点、庙会及市级展会、工艺品专卖店等。

  “保护好剪纸创意作品的版权是我们的迫切需求。”崔霞告诉记者,为加强作品的版权保护,公司内部专门成立了版权法务部,安排专人负责各类作品的作品登记、维权保护工作,还建立起了剪纸作品版权保护奖励制度。

  “我们始终鼓励设计人员将具有独创性的元素融入剪纸作品的创作当中,打造更具创新力的作品。但是近年来,我们设计创作的原创剪纸作品在线上销售后,很容易被复制、盗版,造成经济损失。以前,由于缺乏版权保护意识,发现被侵权后,明明是有理的官司,却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因此受了不少气。”崔霞反思,如果对作品进行登记,取得作品登记证书后再进行销售,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原创作品。

  作品版权保护是基础,版权的开发和市场运用转化是促进非遗传承发扬的又一新路径。崔霞告诉记者:“我们的剪纸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对非遗剪纸作品进行版权保护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宣传推介和市场应用开发,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欢剪纸作品,才能不断激发传承人的创作热情,更好进行传承。”

   讲好非遗作品版权保护故事

  伴随版权服务不断深入,刘中文欣喜地发现,非遗版权保护工作的开展,不仅让其传承朝着更加有序、规范的方向迈进,传承人的版权理念也更先进了。在用法律保护作品的基础上,传承人打破了是绝活就不能外传的思想禁锢,创新发展的理念渐渐扎根。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开始认识到,加强版权管理,既可以依法保护创新成果,又可以有效防止非遗创意作品被侵权盗版现象的发生,还有助于促进优秀非遗创意作品的市场转化增值。

  刘中文说:“经过内蒙古自治区各级版权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内蒙古非遗作品版权保护工作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非遗作品进行登记的人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的版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而且,相关版权保护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越来越大。”

  刘中文说,未来,内蒙古版权管理部门将探索推进新时代少数民族民间歌曲、舞蹈、绘画等作品的版权保护与市场运营工作,不断拓宽版权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我们将继续全面加强非遗版权保护,让更多人知道内蒙古的非遗作品版权保护故事。”

(责编:版权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