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版权太原 >> 好书推荐

“时代文体”记录伟大时代

报告文学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郝天韵 2021年12月31日 18:07

  “中国有写不完的好故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曾表示,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世界影响力的提高,不断涌现的中国故事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则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职责所在。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看来,报告文学这种特殊的“时代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写作方式。

  两位报告文学作家的看法,不仅道出了报告文学之于时代的根本立意,也凸显了当下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与担当。也正如丁晓原所说:“5年来,中国报告文学潮涌奔腾,丰富饱满,是一种更具热度、高度、宽度和力度的文体,配得上‘时代文体’这一荣光称号。”

   “红色叙事”激发信仰力量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年来,以党史包括革命史为题材、礼赞党的初心与使命的“红色叙事”报告文学蔚然成风,形成了报告文学的一大写作热点。如何建明的《革命者》《雨花台》、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人民的胜利》、铁流的《靠山》、海江和凌翼的《孕育》等。

  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求报告文学沉潜进历史的最底部,以全息方式洞察时代;作家的真知,要求书写者具有宽阔的视野,以敏锐的思辨力处理现实;作品的情感真实,是产生共情的基础和关键。比如,《孕育》聚焦北大红楼,深挖细述与这一特殊的时空相关的党史故事和文化人物的行迹心路;《革命者》通过重述革命者的故事和精神,真切地呈现党的先烈的初心和信仰……

  “近年来,这些党史、革命史叙事作品,发掘、发现不同点位上丰富的党史、革命史的事件、场景和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作品的历史叙事中内蕴着具体形象的非虚构艺术的感染力,使读者在获得审美性的精神洗礼中,更有效地达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丁晓原说。

   “国家叙事”记录那人那事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巨变,报告文学作家更以手中的笔为国家民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记录,为推动历史前行的那些发光发热的人物书写生命赞歌。

  改革开放成就中国伟业。报告文学作家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参与、见证、感受,融进自己的观察感悟,真实具体地记录时代变迁。如何建明的《浦东史诗》是献给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致敬之作;陈启文的《为什么是深圳》生动讲述深圳的发展历史和建设成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典型人物的书写,也是报告文学中“国家叙事”的重点。这其中,有书写榜样焦裕禄的《大河初心》,有书写获得战功而永不褪色的英雄的《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和《张富清传》,有书写在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惊天动地的“两弹”元勋》《袁隆平的世界》《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有书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钟南山:苍生在上》《张文宏医生》。

  不论是记录成就还是书写人物,这些报告文学用文字构筑了时代图谱,更为后世留存无数令人敬仰的丰碑。

   “乡村叙事”描写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重大的国家主题,因而也成为报告文学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

  近年间,作家们积极投身中国扶贫脱贫第一线,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精品力作: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以丰富生动的故事叙说,真实再现了这一山村的可喜面貌;彭学明的《人间正是艳阳天》既呈现精准扶贫的真实个案,又融入了对故乡的诗意深情;许晨的《山海闽东》叙写的是福建宁德脱贫致富的历程;徐剑的《金青稞》以独特的、传奇的、鲜活的视角讲述西藏的脱贫攻坚故事……还有何建明的《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蒋巍的《国家温度》、李春雷的《金银滩》……这些作品是对脱贫攻坚伟大工程历史性成就的真实记录,也是报告文学作家对一代脱贫攻坚人的深情致敬。

  “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主题,既要有调查研究的数据依托,也要有温暖他人的故事支撑。大量的数据往往是枯燥的,但是当把这些数据融在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中,这些数据就‘活’了。”在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看来,能够置身于这个大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也是我们每个作家、艺术家千载难逢的幸运。

(责编:版权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