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了解到,汾河干流(清徐段)堤顶路及堤外综合治理项目,成功入选2026年巴塞罗那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参展项目,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作品。项目展示了太原生态治理成果,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曾经的汾河清徐段,面临植被稀疏、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多重生态困境。如今,这里水天一色、飞鸟成群,迁徙鸟类由十几种增至近40种,土壤pH值和含盐量显著下降,植物多样性大幅提升,碳汇能力增强,一条19.6公里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这一转变是生态治理从理念到实践的成功跨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写照。
汾河清徐段治理成功,重在“协作共生”。项目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可持续管理,通过选用乡土树种、重建水鸟迁徙路径、修复盐碱农田等举措,实现了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这种治理模式尊重自然规律,兼顾社会效益,为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项目展现了生态治理与城乡建设融合的发展路径。治理后的汾河清徐段,成为生物栖息的家园,以及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生态景观通道,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通过生态建设提升区域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了与新时代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汾河清徐段项目的国际亮相,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它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不但是大力倡议者,而且是坚定行动者。这一项目的成功,激励我们继续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推进全域生态治理,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生态治理非一日之功,久久为功方能见成效。汾河清徐段蝶变,是长期系统治理的结果,是科学规划与持续投入的宝贵成果。我们应以国际认可为契机,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推动更多地区实现从“环境负债”到“生态资产”的转变,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汾河清徐段的绿色实践再次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只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一定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