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非遗太原收官篇 | 汾畔匠心:文脉恒昌韵新生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任兵 梁丹 摄影 王韵菲 郭苑甫 张澍宏 2025年11月26日 08:56

左上图为记者采访刘卯生。右上图为记者采访王美萱(左)。下图为记者采访王计平。

张浩细心打磨古琴

王锁林展示自制的西游记皮影人物

二鬼摔跤

梁翠云在安装头盔配件

王张龙展示龙须面技艺

吴保华在给猪胰子脱模

杨建龙指导徒弟制醋

  晨雾漫过汾河桥,龙天庙的鼓点便撞碎了街巷的宁静;暮色浸染古村院,漆坊的流光正与花馍的麦香缠绕共生;餐桌升腾的醋香里,藏着三晋大地最绵长的回甘——这座浸透着唐风晋韵的古城,从晨曦一碗头脑的温热,到日暮一曲晋剧的婉转;从柴米油盐的烟火琐碎,到诗画闲情的雅致时光,早已把非遗的脉络织进了生活的肌理。

  53名记者历时4个多月,《太原晚报》“非遗太原”系列报道圆满收官。这场跨越十县(市、区)的文化巡礼,首次系统性梳理了非遗瑰宝的“太原家底”,既定格了老艺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也记录了新生代的破圈探索。

  那些藏于工坊的精湛技艺、融于民俗的文化基因、赋予生活的创新实践,终在报道中串联成篇、聚沙成塔,焕发出“城韵新生”的蓬勃生机,为“锦绣太原”镌刻下厚重鲜活的文化印记。

  摸底:一幅非遗的全景绘卷

  汾水汤汤,淘洗千年岁月;匠心灼灼,传承百代风华。太原,一座让非遗在岁月中绵延生长的城市。从清徐老陈醋的古法陈酿到西华门舞狮的腾跃身姿,从金漆镶嵌的流光溢彩到晋阳花馍的民俗寓意,从宇文武社火的起钻落翻到娄烦刺绣的栩栩如生,从常丰皮影戏的灵动鲜活到东于架火迎鼓习俗的璀璨华章……这片土地上,从不缺沉淀在时光里的匠心。

  非遗之盛,在于体系完备;传承之远,在于底数清晰。

  “非遗太原”系列报道首次开创性系统化检索全市非遗资源,大型报道团队深入街巷村落、工坊展馆,走访百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知情者,查阅地方文献与口述史料,终于摸清太原非遗的“丰厚家底”。

  截至发稿,太原已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完整名录体系,18项国家级、96项省级、255项市级、607项县级,覆盖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传统医药等九大门类。这些数字不再停留于纸面上,而是通过报道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琉璃烧制技艺的“物我交融、人器合一”,晋剧表演的“唱念做打”,晋阳花馍的“塑形赋意”,六味斋酱肉的“君臣佐使”……共同织就起一幅脉络清晰的非遗保护“全景绘卷”。

  保护非遗,首在护人。报道中跃然纸上的匠人群像,是文脉传承的核心载体。目前太原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84人、市级161人、县级645人,各级政府以专项补助、技能培训、搭建平台等方式,为传承人授徒传艺、技艺革新保驾护航。

  刘家堡村的梅艺漆坊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喜梅坚守金漆镶嵌20余载,开创“柔性漆艺”让千年技艺贴近生活;太原古琴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浩,以“斫琴亦是斫心”之风骨,参悟丝与木的契合,让古乐之音穿越时空。

  新人记者孙佳敏在此次“非遗太原”采访之旅中满是感动:“深入了解这些非遗故事,内心满是欣喜与成长。”她见证山西民居砖雕匠人让传统纹样适配现代审美,看到清徐老陈醋通过产业化融入日常,更被皮影戏老艺人王锁林的坚守打动,“几十年来他坚持手工雕刻、打磨剧目,还主动创新表达,那份纯粹的热爱,无关名利,无关世俗,完全就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清徐县非遗办主任谈及老艺人时的敬佩之情,让孙佳敏读懂了非遗传承中“坚守”的重量。这些匠人故事,不仅记录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更彰显着太原“以人立艺、以艺兴城”的非遗保护理念。

  破圈:一场活态的市井交融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在当下、融入生活”。“非遗太原”系列报道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核心视角,捕捉非遗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场景,而这份“活态传承”也让无数市民与非遗双向奔赴。

  张晋升大爷是一位“老太原”,“非遗太原”的每篇报道,他都会小心翼翼地留下来准备装订成册。“每天翻一翻,就会想起小时候看社火、吃花馍的日子,这是给子孙留下的‘太原文化课本’”。

  年轻家长王晶带着孩子,循着报道探访非遗工坊,“跟着报道认识了乾和祥茉莉茶香的融萃技艺、清徐老陈醋‘蒸酵熏淋陈’的酿造技艺……现在给孩子讲太原故事都有了鲜活素材。”

  非遗爱好者王强特意致电记者,“有些技艺以前只听过,现在不仅了解了来龙去脉,还能找到传承人的联系方式。这些报道让更多人看见了太原的文化底气。”

  跨越年龄的期待与认可,也让非遗成为了滋养城市的文化暖流。

  记者王丹在采写7篇“非遗太原”稿件的过程中,近距离感受着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太原剪纸以镂空艺术传递感悟;小店牺汤传承古代祭祀礼仪;太原民歌是抒发情感的载体,二鬼摔跤藏着民俗趣味;传统制香成了生活美学;王吴猪胰子是‘冬季皂王’;老汉元宵裹着团圆味道。”这些散落在生活里的非遗项目,正是“活态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作为大型系列报道,“非遗太原”突破传统宣传的碎片化模式,以“全景呈现+深度挖掘+多维互动”构建起立体式传播矩阵。

  “一项目一专题”的深度聚焦,以“人物为核、技艺为骨、文化为魂”,串联起非遗的前世今生:太原锣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研学课堂上教授少年击钹;龙须面制作手艺人终将“细若游丝”的拉制神技练至炉火纯青;古建筑模型制作巧匠耗费数年复刻出晋祠圣母殿的宋式巧妙——这些鲜活的人物与故事,让技艺有了温度、有了情感,引发深度情感共鸣。

  为让非遗可感可知,报道深耕工艺细节的具象化呈现与场景化描写。写太原锣鼓,不仅点明“以铙钹为基,对阵表演”的特色,更用“密如骤雨、疾如旋风”状其鼓点,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强健有力、粗犷阳刚”的气势;记晋阳花馍,深入晋源区赵家山村、晋祠镇的花馍工坊,捕捉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57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郝庆玲用老面引子发酵,凭手感掌控碱水比例,王小萍破圈融入京派“水光肌”工艺,以天然食材调色,开发出高考祝福花束、婚庆花馍塔等创新产品;述琉璃烧制,翔实还原复现“孔雀蓝”之艰难,85岁的葛原生20余年窑火守候的执着,让闻者无不动容。这种沉浸式的描写,打破了时空边界,让非遗技艺变得可看、可感、可触。

  焕新:一股生长的文化动能

  非遗作为“活态文化”,守正是根,创新是魂。“非遗太原”既致敬传统,记录濒临失传的工艺细节与文化内涵,更聚焦创新,展现非遗拥抱时代的活力。

  西华门舞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康保堂坚守“母狮下崽”绝技、翠绿狮形等传统元素,同时将现代舞台的灯光、音乐融入表演,登上央视《国风超有戏》舞台,让北狮艺术焕发新光彩;郭喜梅研发柔性漆艺拓展载体,让学成归来的侄女参与设计、儿子负责线上运营,用国际美学理念和数字传播手段,让金漆镶嵌技艺触达更广泛受众;戏曲头盔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翠云慢工出细活,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结合,让缀满金箔与珠翠的道具与唱腔、舞台相得益彰,演绎人间百态。

  “非遗太原”系列报道不止于一次系统性检索与传播,更在于筑牢城市文化根脉。

  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技艺、民俗礼仪面临“人亡艺绝”的风险。系列报道实现了对濒危非遗的及时记录与保护:西华门舞狮在20世纪60年代一度中断,直至发起抢救行动,找到年迈的第二代传承人张吉祥、郑福,才得以复苏;晋阳花馍的传统造型与寓意,仅靠老艺人的口传心授,稍纵即逝……由文字、图片、视频等构建的数字化档案,不仅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素材,更为技艺传承留下了“教科书”。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不仅是技艺与故事的传承,更是流淌在土地深处的血脉与温度。”从业多年的刘志刚记者在沉浸式采访中颇有感触:在中华傅山园,一碗药膳八珍汤承载着傅山对母亲的孝心与“寓医于食”的古老智慧,传承单位悉心守护,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尤其傅山文化服务中心孙国华那句“只要是宣传傅山的,我都表示感谢”,更让他看见基层文化守护者不求回报的真诚和热忱。“这些扎根民间的瑰宝,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守护,才得以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石钧表示:“《太原晚报》‘非遗太原’系列报道极大提升了太原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报道在关注非遗技艺与非遗故事本身的事实性和逻辑性的同时,也让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更具亲和力和表现力,传播更具温度和质感,充分实现了与读者、网友们的情感交融共振。不少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报道获得了更多合作机会,带动了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的发展,推动非遗从‘文化资源’向‘发展动能’转化。”

  “非遗太原”系列报道还打破了非遗“小众化”困境,让城市文化根脉深入人心,使这些瑰宝走进公众视野,提升了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更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让非遗成为凝聚城市精神的“粘合剂”。

  永续:一片绵延的传承星火

  当晋祠圣母殿的斗拱在木件间中重现宋风雅韵,当漆艺匠人将千年鎏金纹样化作年轻人腕间的潮品——这些世代守护的技艺,祖辈刻进血脉的文化基因,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绽放出夺目光彩。

  从年逾古稀仍坚守狮头制作技艺的康保堂,到北上求艺、创新花馍工艺的王小萍;从耗费数十年复刻古建筑模型的匠人祁伟成,到带着太原莲花落走进山西大学、进山中学的王名乐,这些非遗故事中,既蕴含着匠心坚守,也体现着“顺时代、开新局”的创新智慧。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如汾水融雪般,既保源头纯净,又纳沿途生机。

  一次报道,一场巡礼,一份承诺。《太原晚报》“非遗太原”系列报道的收官,也是一次新的起点。这场跨越数月的文化探寻,不仅完成了太原非遗的检索与梳理,更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锦绣太原”的城市名片愈发厚重鲜活。

  正如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石钧所言:“‘非遗太原’系列报道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文化行动,首次系统性、全景式呈现了太原非遗的‘家底’,不仅为保护工作建立了翔实的数字化档案,填补了多项非遗资料的空白,更让非遗保护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参与’,为后续的活态传承、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太原,非遗不仅早已融入城市肌理,更是这座城市穿越千年、生生不息的灵魂注脚:清晨街巷里,碳水美食的香气唤醒味蕾;节庆广场上,太原锣鼓的铿锵振奋人心;工坊灯光下,匠人指尖流转的东方美学;晋剧舞台上,婉转唱腔的声声回响;校园课堂上,少年眼中的热爱和希望……汾河奔流,匠心永续。

  太原非遗,是城市写给岁月的情书,是三晋儿女留给岁月的财富。这些穿越千年而来的文化宝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流转绵延,积淀智慧,惊艳时光,更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闪耀着永续传承的星火。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