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展示土壤改良剂。
初冬的寒意已悄然浸染并州大地,11月24日,当记者走进晋源区王郭村的爱农农场时,却瞬间被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所包围。俯身细看,排列整齐的菜畦中,白菜卷着肥硕的叶球,生菜舒展着油亮的叶片,红菜苔抽出娇嫩的茎秆,各类蔬菜无不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脚下原本贫瘠的土壤,如今变得黝黑湿润,仿佛能捏出油来。
“你看这片地,现在黑得发亮,半年前可是块‘硬骨头’。”大棚主人王珊在田垄间忙碌着,脸上难掩喜悦。时间回溯到今年7月,作为波动农法山西团队的负责人,她刚承包下这两个大棚时,眼前是白花花的盐碱地,芦苇根扎得又深又硬。
“好土才能出好菜。”王珊引入了名为“波动农法”的改良技术。她解释道,方法是将五色矿石粉、鸡毛和菌棒混合成特殊基质,施入土壤。“它能释放远红外线,唤醒土壤活力,中和盐碱,等于给菜造了一张‘营养床’。”
改良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收割的生菜、油菜,个头和口感都远超寻常。正在棚里忙碌的村民邓万会接过话茬,指着长势旺盛的棒菜说:“这土‘活’了!现在种菜基本不用农药化肥,连杂草都少了,日常浇浇水就行,我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省心的种法。”
如今,这两个试验棚里种着20多种蔬菜,成功实现了“南菜北种”。这一变化,让农场负责人张钢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我们农场总共有48个大棚,”张钢介绍,“之前主要种玉菇甜瓜,效益虽好,但周边还有一些因土壤问题闲置的土地。王珊的这次试验成功,为我们改造其余大棚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表示,农场将以此为契机,引入更多先进技术,规划打造“季节互补”的种植格局:冬季在大棚里种南方菜,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夏季则依托本地气候,推动“北菜南用”,拓宽增收渠道。
从盐碱荒地到丰产菜园,爱农农场的蜕变,正是晋源区以科技赋能农业、激活乡村动能的生动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