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今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大型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持续增量。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是一股重要的金融力量,但随着大型银行加快下沉县域金融市场,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寻求共生破局之策?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和金融机构负责人。
大行下沉服务重心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万亿元。
普惠型涉农贷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无论是粮食等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还是畜牧业等农业产业化养殖,这些领域都离不开金融的持续助力。
从普惠型涉农贷款参与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是主要参与力量,尤其是国有大行加快下沉县域金融市场。截至三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5.4万亿元,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7.2万亿元。今年以来,国有大行普惠型涉农贷款连续3个季度增长,而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投放稳中有降。总体上看,大行的投放规模虽然略低于农村金融机构,但是两者规模越发接近。
从上市银行三季度财报看,国有大行在不断加大县域金融投放。农业银行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县域贷款增量突破万亿元。优先保障县域政策资源供给,县域贷款余额10.9万亿元,新增10417亿元,增速10.57%。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围绕粮食稳产保供、县域富民产业等重点领域,持续改进县域服务模式,以点带面促进涉农金融业务发展。
大行下沉服务重心至县域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于今年7月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科技等优势,加强对县域支行的信贷资源倾斜。
在政策引导下,大行以普惠信贷加速下沉市场。专家认为,近年来,大型银行显著增加涉农贷款投放,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响应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政策导向;二是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传统对公业务增速放缓背景下,涉农领域成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三是通过下沉县域市场实现客户基础多元化,降低业务集中度风险。
大行下沉,中小银行对此深有体会。记者在多地采访调研时,不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大行的涉农市场份额近年来大幅增加,这种趋势将改变农村金融市场格局。目前来看,随着大行深度下沉,“鲇鱼效应”将倒逼中小银行提升竞争意识,填补县域金融服务盲区。
补齐数字金融短板
数字金融是新型金融模式,其核心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眼下,大行依托科技优势和数据处理能力,县域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增速较快,这也倒逼中小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
相较于大行数字化水平,农村中小银行的数字化劣势明显。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受制于有限的资金投入,农村中小银行年科技预算低,难以支撑大规模技术升级;在数据资产方面,规模有限且维度单一,制约了风控模型的精准度。同时,科技人才严重匮乏,难以组建专业团队,导致技术迭代明显滞后。
在大行金融科技的冲击下,农村中小银行原有的网点优势也受到影响,若不主动发展数字化,恐怕很难融入数字经济潮流。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党支部曾撰文指出,要强化科技赋能,填补小法人数字和科技鸿沟,增强主业发展能力。
多地银行发力数字化,加快整合涉农数据。比如,聚焦本地化数据,整合农业、电商、税务数据,构建专属风控模型,以此提升信用评估精准度。多地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数据信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绘制信用画像,根据信用评分进行精准授信。在山东,寿光农商银行将企业在蔬菜产销服务平台真实交易数据作为增信依据,有效满足农户和蔬菜合作社信贷需求。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认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户信用信息缺失、财务数据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部分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数字化手段可整合多维度数据,有效解决传统信贷中抵押物不足、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峰表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小银行要明确自身的诸多不利方面,不是做“大而全”、覆盖所有场景的数字化系统,而要聚焦服务农户小微、县域特色产业,构建“小而美”、高度专注的数字化服务场景。在数字化系统建设方面,应当将自身建设、省联社信息系统赋能、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培育科技人才等各种渠道结合起来,努力加强数字金融能力建设,引入技术、资金支持,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提升服务以特取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
差异化服务是中小金融机构应对大行下沉的重要突破口。大行下沉对中小银行已经形成客户争夺、价格竞争的双重压力,但中小银行可凭借地缘优势、灵活机制,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突围。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
优化体制机制,在决策链条上提质。为更好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以来,多地农信系统加快改革步伐,以期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优化风控机制、降本增效,从而更好地应对大行下沉的冲击。内蒙古、江西等多地农信机构全方位进行体制机制革新,通过新设合并等方式将辖内农信机构整合,实现管理结构、风险防御等方面规范化、一体化,推动支农支小做精、做出特色。
薛洪言表示,中小银行通过整合提升服务效率和风控能力,是适应监管政策和应对大行竞争的必然选择。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在传统贷款模式下,涉农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物,时常面临融资瓶颈。近年来,不少中小银行协同相关政府部门、担保公司创新推出多种融资模式,匹配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加快缓解轻资产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融资难题。
曾圣钧表示,中小银行应避免与大行拼价格,加快创新产品和服务举措。比如,提供定制化服务,如为家庭农场提供“信贷+农技指导”,详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举措,提升用户黏性;为农村电商提供“支付+物流对接”,拓展农村电商支付渠道,实现电商与物流企业的金融覆盖无缝衔接,以此增强服务附加值。
总的来看,中小银行应坚持错位发展、以特取胜,才能有效应对大行下沉的挑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认为,面对大行业务下沉,区域性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决策链条短以及人缘地缘的优势,做熟悉本土产业的银行。推进产业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创新,充分利用熟悉本土产业的优势,提供更加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优质服务中寻求破局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