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热评

在非遗时光里做“深呼吸”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孙达佳 2025年11月26日 10:22

  从今年7月起,《太原晚报》“非遗太原”系列报道陆续见报。从水母娘娘的传说到晋源家宴八碟八碗,从风火流星到清徐彩门楼,传承项目亲切、醒目,传承人鲜活、生动,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以此可见古老技艺的起源密码、传承挑战与新生希望,由此生发一个朴素道理:非遗是需要代代接力、用心呵护的生活记忆,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这些非遗项目,个个有故事、有根基,这是一次在非遗时光里的“深呼吸”。

  在政府扶持、传承人坚守和社会参与等多方合力下,非遗正迎来新生。太原建立了从国家级到县级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非遗项目有了专属的“身份认证”,非遗展示馆免费开放,东湖醋园、太原古县城等景点成为非遗体验的好去处,市民可以近距离触摸非遗温度、感受非遗的魅力。传承人郑永强开了抖音账号,教大家做传统菜、讲饮食文化,收获了8万多粉丝。晋祠博物馆编排水母娘娘情景剧,与话剧团合作公益演出,让古老的传说以新形式被看见。徐沟背铁棍融入声光电技术,变成炫酷的“灯棍”,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非遗项目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宝锁,一定要找到正对茬口的钥匙。

  发扬光大非遗项目,要重视“人”本身。要为年轻传承人搭建更多平台,如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非遗专业,让想学手艺的年轻人有地方学、有师傅带。对老一辈传承人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资金补贴、场地支持,鼓励他们带徒弟、传技艺。非遗必须“用”起来,融入日常生活。把非遗设计成能带走的礼物。开展“非遗+旅游”融合,晋祠里看水母楼、听传说,老街里尝八碟八碗、看剪纸,景区里欣赏风火流星、太原锣鼓。再者,要创新传播方式,让非遗“潮”起来。年轻人爱刷短视频、看直播,比如拍八碟八碗的制作过程,看皮冻怎么熬成琥珀色,小酥肉怎么炸得金黄;举办非遗直播带货,把剪纸、面花、元宵这些非遗产品卖出去;开发非遗文创,如以水母娘娘传说为原型做钥匙扣、以太原锣鼓为灵感设计文具,让非遗元素走进当下生活。当然,创新必须守正,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不能丢了非遗内涵,比如八碟八碗可以改良口味,但老汤的配方、慢炖的匠心不能丢。

  非遗是太原人的共同财富。要让更多的非遗故事被听见,要让更多传承人的风采被感染,社区多组织非遗体验活动,鼓励居民亲手试试剪纸、做个面花,感受传统技艺魅力。学校可以把非遗纳入校本课程,鼓励孩子们从小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家乡自信和文化自信。

  希望越来越多的太原人以非遗为荣,学非遗、传非遗、爱非遗。守正不泥古,创新不忘本,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非遗项目,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