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中旬,一场大范围持续寒潮侵袭我省,气温“断崖式”下跌,各大医院急诊室也随之“热”了起来。除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和脾胃疾病患者数量显著攀升。
59岁的李先生有长期吸烟史,今年入冬后,一次普通的户外活动让他胸闷加剧。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他被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显示其前降支重度狭窄,最终通过紧急植入支架才转危为安。
“气温骤降对心血管系统的冲击尤为直接。”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帅解释,低温可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使本就因动脉粥样硬化而狭窄的血管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寒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
此外,冬季人们常偏好高油高脂食物御寒,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据统计,约70%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和76%的急性心脏事件都发生在冬季。
同时,脾胃病患者也迎来了就诊高峰。46岁的上班族周女士,平素饮食不规律,为缓解口干症状,经常食用冰镇水果,没想到近一个月出现胃胀、嗳气、便溏等症状。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属于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证。”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李宝乐望闻问切后,为她开具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
李宝乐从中医角度分析:“今年冬季寒气当令,加之秋季雨水偏多,湿邪弥漫,形成了‘寒邪夹湿’的特殊气候,脾胃功能本就虚弱的人群极易受其影响。低温环境下,不少人偏爱辛辣生冷食物或温热滋补品,前者易损伤脾阳,后者则可能加重脾胃运化负担;而冬季室内外温差悬殊,若腹部保暖不当,寒邪易直接侵袭胃肠,引发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寒邪‘凝滞收引’导致疼痛,湿邪‘重浊黏腻’使乏力泄泻,两种邪气都容易伤害人体阳气,会使病症更复杂难缠。”
“今年冬季的特殊气候,对脾胃本虚者、生活作息不规律者及情绪易波动者均不友好。”李宝乐介绍。
针对这两类高发疾病,专家联合给出防护建议。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孙帅强调,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冠心病患者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出现胸痛时牢记“停—含—呼”口诀,即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拨打120求助;注意保暖,室内保持18℃—22℃,湿度控制在40%—60%,避免在气温较低的清晨外出锻炼。
在脾胃调理方面,李宝乐建议:多食粥护脾阳,宜温润忌寒凉,揉三里助脾运。日常可多喝山药芡实小米粥、百合石斛银耳羹等食疗方,减少辣椒、胡椒等辛味食物,慎食西瓜、苦瓜等寒凉瓜果。饭后半小时按揉足三里穴5分钟,以酸胀感为宜,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糖尿病患者还要特别注意饮食调控,避免血糖波动加重血管损伤。专家特别提醒,冬季运动要选择上午10时到下午3时的温暖时段,运动前热身10分钟。
寒潮来袭,科学的防护就是最坚实的盾牌。这个冬季,让我们用知识和行动守护健康,安然过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