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之畔,晨钟唤醒的不仅是古城的烟火,还有醋缸里翻涌的千年酵香;
晋祠之侧,暮色晕染的不只是雕梁的余晖,更有戏台上传唱的晋韵腔调。
当琉璃烧制的流光映亮老巷,当晋阳花馍的麦香飘满市井,太原的非遗早已不是尘封的技艺,而是融入日常的文化基因。
历时4个多月,《太原晚报》推出的“非遗太原”系列报道,是53位记者以笔墨为舟,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巡礼。
这组系列报道首次系统梳理太原的非遗瑰宝,不仅是一次对非遗资源的全面盘点,更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对话,让太原的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国家级、省级,再到市级、县级,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都是太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和宝贵财富,都是这座古城的骄傲和魅力。这里,既定格了匠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更记录了新生代“破圈融合”的探索,让非遗从“小众技艺”跃升为“城市名片”,为锦绣太原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文化长卷。
触摸城市的文化基因
太原,一座在千年时光中孕育的城市。
清徐老陈醋的“蒸酵熏淋陈”,藏着农耕文明的饮食智慧;西华门舞狮的腾跃翻转,跃动着民间艺术的阳刚之气;金漆镶嵌的鎏金纹样,雕琢着东方美学的细腻笔触……这些散落在街巷村落的非遗瑰宝,如同散珠碎玉,虽熠熠生辉,此前却缺乏系统梳理与集中呈现。
近年来,太原持续健全名录体系、落实传承职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彰显。
非遗的传承,终究还是要落到“人”的身上。
《太原晚报》“非遗太原”系列报道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核心视角,对话百余名非遗传承人与参与者,将笔触聚焦于他们的群像刻画,捕捉非遗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场景,感受非遗深深融入百姓生活的温暖存在,让市民在这份“活态传承”中实现双向奔赴。
匠人的故事成为文脉延续的鲜活演绎,更彰显了太原“以人护艺、以艺兴城”的保护理念。
“以前路过好多次都没在意,看了《太原晚报》的报道才知道,这家老店已有近百年历史,元宵制作技艺这么复杂。”“看了报道才发现,如今吃在嘴里的,不只是香甜,还是一份沉甸甸的手艺和故事。”市民杨洋和她的朋友正是看了关于老鼠窟元宵的相关报道,特意寻味而来。
循着报道的指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入老街深巷,开启一场更有深度的城市探索。
“这些报道太棒了!必须点赞!”市民王先生非常关注“非遗太原”系列报道。他说:“咱们太原是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藏在市井里的非遗多到数不清,这下终于被系统展示出来了,看完报道才明白,每一个项目都藏着这么多门道,都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如今,和王先生一样,很多市民都因这组系列报道而开始主动了解非遗,甚至带着孩子参加非遗体验课。
“非遗太原”系列报道如同一条纽带,一头系着千年匠心,一头连着当代生活。当越来越多人读懂非遗里的太原故事,这份城市文脉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时光里续写新的篇章。
薪火相传的文化使命
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在于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
“非遗太原”系列报道,既致敬传统,为那些濒临失传的工艺留下珍贵的时代档案;又聚焦创新,生动展现非遗在当下生活中焕发的新生与活力。整组报道通过一篇篇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将非遗引向更广阔的大众,让古老的技艺成为市民们津津乐道的公共话题。
“金漆镶嵌技艺”报道让刘晓丽印象深刻。她说:“一直觉得非遗是老辈人的东西,没想到郭喜梅老师不断推陈出新,研发新技术,让古老技艺更加‘接地气’。这组报道让我发现,非遗原来可以跟着时代走,是我们身边的活文化。”
作为一名专门循着报道而来的游客,自驾来太原旅游的张强特意找到了刘家堡村的“梅艺漆坊”,亲身体验了一把。“走进工作室,瞬间被满室的漆器作品惊艳,桌上的漆艺茶台纹理细腻,墙上的漆画意境悠远,每一件作品都透着匠心。沉浸式的体验,让我真正读懂了‘非遗活在生活里’的深意。”他激动地说。
市民王丹全家都是“非遗太原”系列报道的忠实粉丝。她说:“传统技艺承载着老辈人的记忆,我们关注非遗创新的巧思,孩子也跟着报道认识了面塑、剪纸、舞狮等,还盼望着去体验一番,系列报道让我们全家都成了非遗爱好者。”
“非遗太原”系列报道,就像一座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让尘封的技艺走出深巷、走向大众。它不仅为非遗留存了鲜活的时代印记,更在市民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让越来越多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传播者。
填补空白的文化行动
薪火相传的文化使命,单靠传承人的坚守还不够,还需要媒体力量。
非遗系列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构建了一份珍贵的数字化档案,不仅为后续专题研究提供翔实素材,更为技艺传承留下了“教科书”。在太原日报社各个平台上,系列报道阅读量不断攀升,总量达到“178万+”,不少稿件还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有力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进程,成绩令人惊喜。“‘非遗太原’系列报道让非遗保护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参与’,为后续的活态传承、产业发展筑牢了基础。”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石钧说。
在文化传承的漫长征程中,媒体从来都不是旁观者,而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推动者。“非遗太原”系列报道凭借扎实的内容创作与多元的呈现形式,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太原非遗的独特魅力,不仅为非遗保护搭建起数字化的保护框架,补齐了非遗资料留存的短板,更通过广泛的传播效应让太原非遗真正“活”在当下、“火”在民间,有效推动其从文化资源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实际动能。
对此,石钧非常认可。她说:“‘非遗太原’系列报道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文化行动,首次系统性、全景式地呈现了太原非遗的‘家底’,为保护工作进行了翔实记录,填补了多项非遗资料的空白。而且,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太原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少非遗项目通过报道获得了更多合作机会,带动了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等产业发展,推动非遗从‘文化资源’向‘发展动能’转化。”
汾河奔流不息,匠心代代相传。“非遗太原”系列报道的成功实践,正是媒体积极履行文化责任、发挥传播优势的生动写照,为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