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非遗太原78丨晋祠桂花元宵:古法新香飘万家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毕晶晶 摄影 张澍宏 2025年11月06日 07:55

  11月3日,晨光初露,晋源区长巷村的晋祠桂花元宵作坊里,自动石碾机开始匀速转动。73岁的韩福元——晋祠桂花元宵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常开启了一天的忙碌。晋祠江米在碾盘间缓缓流淌,渐渐化作雪白细腻的米粉,浓郁的米香随之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机器效率高了,但古法的魂不能丢。”韩福元轻抚着刚碾好的米粉,指尖传来的细腻触感让他露出欣慰的笑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见证了他50多个春秋对传统味道的执着守护。

糯米粉像飞雪般飘落竹筐
韩福元为顾客端上热乎乎的元宵

  匠心独运守真味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这句在晋源区流传已久的民谣,唱的就是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晋祠桂花元宵。这门起源于汉代的手艺,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2023年12月,晋祠桂花元宵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选米、泡米、碾磨到炒馅、滚制,一颗地道的晋祠桂花元宵要经历十几道精细工序。“自从晋祠泉水复流后,咱们的江米品质更好了。”韩福元捧起一把晶莹的米粒,脸上洋溢着欣慰,“这米要遵循‘一泡、二淘、三晾’的古训,再用石磨慢慢碾磨,才能留住最地道的米香。”

  作坊一角,整齐码放着早已准备好的元宵馅料。这些方方正正的馅块,是选用上等核桃、芝麻、花生,配以白糖、冰糖,以及独家秘制的玫瑰花酱和桂花酱精心炒制而成。“咱家的玫瑰花酱都是用优质玫瑰花,一朵朵精心挑选、腌制出来的。”韩福元轻抚着深褐色的馅料,语气中透着自豪。这些馅料需要经过数日晾晒,待质地变得恰到好处,才能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用于制作元宵。

  在作坊内,自动摇元宵机正匀速转动。随着机器的节奏,江米粉一层层均匀地沾在桂花馅表面,馅料在翻滚中逐渐变圆、变大,最终滚成乒乓球大小。虽然采用了现代化设备,但“六蘸六滚”的传统工艺精髓一道未少,将元宵真正做到了洁白如雪,形似珍珠。

  “六蘸六滚,一遍都不能少。”韩福元在手工区演示着传统技艺,将馅料倒入笸箩,洒水、撒粉、摇动,动作一气呵成。洁白的米粉如雪花纷飞,馅料在一次次翻滚中渐渐圆润,最终化作外表圆润饱满、内里馅料充实的元宵。

  “以前过了正月初五,村里人见面都要问‘你滚了吗’。”韩福元望着成型的元宵,眼神里透着对往昔的怀念。他轻轻拾起一颗元宵,“洁白如雪,形似珍珠,这才是咱们晋祠人记忆里的样子。”这份传承了两千年的手艺,在晋祠泉水的滋养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创新发展拓新途

  韩福元的儿子韩伟,也是晋祠桂花元宵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初,他在太原钟楼街开设的晋阳文食体验店成为展示这门手艺的重要窗口,让游客在亲手制作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配方精髓要保留,但风味要与时俱进。”韩伟介绍,除了传统的桂花玫瑰口味外,店内还推出酸甜可口的沙棘口味元宵、健康低卡的木糖醇元宵、醇厚浓香的黑芝麻口味元宵,深受年轻人青睐。“一直买这儿的元宵,就为这一口记忆中的老味道。”专程从尖草坪区开车前来购买的殷先生表示。

  谈及产品创新,韩伟充满信心:“从原先单一的桂花味,发展到现在的五种口味,我们要让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

  2025年元宵节,这项传承千年的制作技艺登上了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在聚光灯下,韩福元手法娴熟地展示着“六蘸六滚”技艺,雪白的元宵在笸箩中欢快跳跃。韩伟全程协助父亲完成这次重要展示。

  “做了一辈子元宵,没想到能在央视舞台上展示这门手艺。”录制结束后,韩福元难掩激动之情,“这是对传统手艺最好的肯定。”

  更令人振奋的是,晋祠桂花元宵亮相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中华传统美食的魅力。如今,韩家制作的晋祠桂花元宵已进驻全市20多家商超,与线上渠道共同构建起完整的销售网络,预计今年销量将突破400万颗。依托完善的冷链物流,这份传承两千年的味道已香飘大江南北,并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韩福元将新鲜制作的元宵下锅

  携手同心共传承

  在晋源区,像韩家这样的元宵作坊有30余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年产值达5000万元。

  2017年,在韩福元的推动下,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桂花元宵研究会正式成立,为这门传统技艺搭建了交流发展的平台,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在他的带动下,长巷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元宵制作行列。每逢佳节,街道两旁制作元宵的作坊鳞次栉比,前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我们不仅自己做,更要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谈及未来,韩伟满怀憧憬:“我们正探索将晋祠桂花元宵与晋源其他非遗代表性项目深度融合,形成组合优势。在包装设计和消费体验中融入文化元素,让人们既能品尝美味,又能领略晋源的深厚历史。”

  夜幕降临,韩家作坊依然灯火通明。自动摇元宵机的运转声与手机订单提示音交织回响,映照出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勃勃生机。

  “让这份传承两千年的味道走得更远,是我们的责任。”韩伟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工坊里,新一批元宵正在精心打包,准备将这份承载文化记忆的甜蜜,送往千家万户。

  记忆档案

  在晋源,一颗元宵滚过两千年时光。73岁的韩福元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从选米、泡米到滚制,一颗地道的晋祠桂花元宵要经历十几道精细工序,其中“六蘸六滚”的绝活更是凝聚着世代匠心。从地方特色到央视舞台,从传统工坊到各类展会,这颗凝聚着世代匠心的“元宵蛋蛋”,正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这不仅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是流淌在岁月里的文化传承。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