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热评

木跷踏鼓优雅走 非遗传承坚定来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孙达佳 2025年11月05日 09:20

  清徐县集义乡,三米多高的“身影”踩着鼓点登场,红绸裹的木跷腾挪转身,“仙鹤独立”“飞燕掠空”的绝技,把乡村的热闹劲儿拉满。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义高跷,从田间走来,在岁月中发光。非遗传承更需坚守民间本色,在保护淳朴本真中延续文化血脉。

  田间工具变身民俗瑰宝。集义高跷的由来,全是老辈人的生活巧思。树枝太高,摘果子难,村民就把木梯改成“走梯子”,踩着它登高采收。一开始是个干活的工具,可农闲时大家踩着“走梯子”逗乐,成了娱乐项目。千百年来,高跷没离开过乡村,过节时登场、农闲时练习,成了乡亲们凑热闹、凝乡情的宝贝,也记下了山西农村的传统风情。

  从乡村自娱到全省名片。集义高跷在民间土壤中发扬光大,离不开老艺人的坚守。其中,2011年是关键节点,“代李青高跷”改名为“集义高跷”后,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年,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加了现代舞蹈节奏,让表演更带劲。特别是代李青小学成立高跷社团,用卡通戏服、广播操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兴趣、愿意学。现在每逢节庆,高跷表演都是当地最热闹的场面,连周边游客都专门赶来瞧。

  守正创新中展现魅力。如今,在市场化、商业化的浪潮中,非遗项目反而更需坚守民间本色。一直以来,集义高跷的淳朴本真,在于其与乡土生活的深度绑定。通过表演,抒发劳作后的喜悦,传递邻里间的温情。表演的场地在村口空地,观众是乡邻亲友,周围是喝彩声与鼓点声,淳朴而迷人。这种源于民间、服务民间的属性,不能丢。

  一方面,要加强对老艺人的保护与扶持,通过师带徒模式,建立技艺规范,完整传承传统工艺,让每一个动作都保留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在表演场景上,要守护民间演出的原生性。保留乡村节庆、民俗集会等传统表演场景,让高跷回归村口、田间等原生空间,延续“艺人与乡邻互动”的表演形态。同时,适度拓展校园展演、非遗市集等场景,需坚持“去商业化、重民俗性”的原则,避免过度包装与商业植入,让观众感受本真的民俗氛围。此外,需要更多的政策引导与公众参与。可以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于老艺人补贴、原生场景维护等,降低传承者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安心坚守民间本色。还要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高跷的民间根源与文化价值。

  木跷声声,是乡愁的悠悠回响,也是文化的铿锵脉搏。非遗项目传承,要守住民间本真,更加坚定、更加喜悦地走起。

(责编: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