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个积分,兑换了一桶油、一袋米!”67岁的赵大爷用自己的积分,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兑换了一些生活用品。这些积分,是他参与志愿服务积攒的。为激发居民的志愿服务热情,今年我市多个社区推行了“志愿服务时长量化为积分”的模式,实现“服务有记录、付出有回报”,为基层治理汇聚起更大能量。
服务换积分
在兴华街道滨体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内,文件柜中放着一摞红色的“积分存折”。社区的志愿者人手一本,每次参与志愿服务,都能换成积分,记录在本子上。
社区规定了“打分”标准: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满1小时可获得3分;为社区公益课授课一次可获得5分;成功调解邻里纠纷一次可获得8分;帮助居民维修家电可获得3分……
68岁的王大江住在恒大滨河左岸小区,以前在单位干后勤,擅长水电维修。退休后,他经常帮助邻居修电器,后来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从此开始“接单”。居民有啥需要维修,在网格群求助,网格员将情况转发至“帮帮团”微信群,王师傅会第一时间提供维修服务。
自从推行积分制度后,他每次完成服务,会在“存折”上做个记录。10月底,陈大爷的收音机坏了,鼓捣半天没声音。王师傅与网格员任雪纯一起入户,忙活了1个小时,顺利排除故障。这次,他的存折上新添了3个积分,已累积达到98分。
积分作用大
小井峪街道的蓝山社区也在推行志愿服务换积分的激励模式,每次服务完,在微信小程序上“打卡”,按“干活时长+难度”算分。
67岁的张永和是一名退伍老兵,长期热心公益,每天检查院里有没有“飞线”充电情况,每周3次跟着网格员刘梅霞清理楼道杂物,每个月固定给几位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学。小程序上显示,他已经获得了156个积分,遥遥领先。
这些积分能干啥?蓝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专门开设了“积分超市”,里面有米面油、卫生纸、洗衣粉等40余种生活用品,都能用积分兑换。而且,社区与辖区的机构、商铺合作,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理发、康养等服务,还能在超市、五金店购物时享受优惠。
滨体社区也设有一个“积分货架”,上面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后,随时可来兑换生活用品。
付出被肯定
65岁的岳红英住在万科蓝山小区,与另外3位老邻居成立了“银发互助队”,经常陪独居老人聊天、查安全、代买药,还帮着调解邻里矛盾。她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虽然不是为了回报,但积分兑换的形式让我感受到了付出被肯定,更加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蓝山社区党委书记卢小平表示,推行积分兑换,目的是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高社区治理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很明显,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把社区“公家事”当成了“自家事”。
在滨体社区,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30余人壮大到300人。曾经无人问津的卫生死角,现在有居民主动认领维护;社区的文体活动,从策划到执行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邻里间的矛盾,也常有“和事佬”出面调解。滨体社区党委书记李福林说:“这个变化,除了人们服务意识的提高,也有‘积分制’带来的好处。”
社区巧用“小积分”,悄然激活了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向心力”,一幅“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治理图景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