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女科》
赵迎庆为患者把脉
傅山国医馆工作人员正在抓药
“三爷,快给我看看到底咋回事?”位于尖草坪区的傅山国医馆,每天总有很多病患前来寻医问诊。坐诊大夫赵迎庆,今年76岁,是土生土长的南翟村人,更是远近闻名的一名中医。赵迎庆在村里辈分极高,小一辈的人尊称他为“三爷”,附近谁有个头疼脑热,都愿意找“三爷”把把脉、开点药,此外,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傅青主女科代表性传承人。
渊源一脉承
2006年,傅青主女科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赵迎庆为什么会成为傅青主女科的代表性传承人?这其中自有渊源。
傅山故里西村与赵迎庆家所在的南翟村相距不远。赵迎庆祖上十一代和傅山曾是私塾同窗好友,其曾曾世祖扁池先生开设药堂行医治病,并专攻“傅青主女科”。
出身于杏林世家的赵迎庆,祖父是向阳店老字号药店同聚德的股东,还在这家药店当过坐堂医。赵迎庆受家传影响,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耳濡目染间,他也走上了从医的道路。青年时代,他开始研习“傅青主女科”,并秉承其理论行医救人。
清道光七年(1827)太邑友文堂刻本的《傅氏女科》全集,是《傅青主女科》的初版本,由赵迎庆祖上持有并传承至今,此书被赵家视为“镇家之宝”,绝不轻易示人。
妙手祛病痛
赵迎庆行医多年,运用书中所学,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一名25岁的孕妇,从怀孕4个月起,便开始心慌意乱、烦躁不安。她开始通过行走来缓解焦躁的情绪。日夜交替,她行走不停,就连吃饭时也要走,才能吃得下去。情绪也影响了她的睡眠,失眠成为常态。到医院检查,她各项指标又很正常,医生为其开了安眠药辅助睡眠,结果服用之后也无济于事。怀孕7个月后,这名孕妇找到赵迎庆,希望他能够帮自己找出病因并进行医治。
赵迎庆先为其诊脉,诊脉期间,她的丈夫诉说着妻子的烦恼:“她病了三个多月,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走,也没办法好好休息。白天还好,她自己出去自己回来,晚上我不放心她一个人外出,时刻陪着她,我们两个都累得够呛。”
医书有云:“妊娠常苦烦闷,此子烦也。”通过诊脉和观察这名孕妇的表现,赵迎庆诊断,她所患疾病正是中医所称的“子烦”。“知母9克、黄芩6克、麦冬9克……”赵迎庆为其开了几服中药。煎服一服之后,这名孕妇病情开始缓解,也能略微入睡,再服药几次,其病痊愈并顺利产下一子。
秉承傅山医学理论治病救人,赵迎庆对“傅青主女科”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表示,在立方用药上,傅山从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加以总结,他用药简单,处方严谨,还能照顾到病人的气血和脾胃,配合着大量的补品,使病人能早日复原,而这些对他行医颇有启发。一名30岁的女性产后大出血,经医院抢救后开始逐渐恢复,然而其腹部还有一块因瘀血形成的肿块,食欲也始终不佳,同时还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卧床40余天始终不见好转。赵迎庆施以桂枝茯苓丸加玉米、冬瓜子、丹参等化瘀消炎的中药对其加以治疗,其病痛很快得到缓解。
传承有发展
作为傅青主女科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现在的话来说,赵迎庆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傅山粉”,他收藏了百余件与傅山相关的古籍和书画、手札等资料,还著书立说,写了多本与傅山及其医学相关的著作。
在傅山国医馆墙上,一面面患者送来的锦旗是对赵迎庆行医数十年最好的褒奖。然而医治病患并不是他工作的全部,医术的传承对这位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三年前,24名年轻中医正式拜入赵迎庆门下,开启了傅山中医药传承创新之路。
在拜师仪式上,赵迎庆身着唐装端坐正中,24名徒弟按照中国传统中医学徒拜师仪式,面朝师父并行三次拜师礼,双手递呈拜师帖,再毕恭毕敬地呈敬礼茶。赵迎庆向徒弟们授回徒帖并告诫这些弟子:“在从医求学路上应恪守医德,钻研医学,诚实做人,传承傅山精神,弘扬傅山文化,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
赵迎庆说,“收徒弟是为了把中医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真正让有志于中医学的年轻人练基本功、学经典、当名医,造福民众。”“从医50余年,我一直以傅山先生为榜样,从事傅山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我还会继续努力,为挖掘传承、发展弘扬傅山医学奋斗不止。”
记忆档案
傅山先生在其专著《傅青主女科》中详细论述了带下、血崩等多种病征,每病又分为若干类型,每一类型先有理论,后列方药。傅山运用中医脏腑学说,阐明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及诸病临床表现。诊断辨证以肺、脾、肾三脏立论,治则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傅山先生的文字朴实,论述简明扼要,理法严谨,方药大多简明效验。
从书籍中来,在实践中发扬光大。从用文字书写的《傅青主女科》到变成医学技艺的傅青主女科,中国一代代医学者,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医学始终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