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四维在制作孟封饼

刚出炉的孟封饼

顾客选购孟封饼
美食偶得之
孟封饼的故事,要从清光绪十年(1884)讲起。彼时孟封镇南里旺村有位极讲究饮食的财主,给自家厨师赵晋山立了条硬规矩:一月饭菜顿顿不重样。赵晋山绞尽脑汁翻新花样,一日掌勺时不慎碰翻油篓,清亮的豆油哗啦啦浸了半盆面粉。懊恼之余,他索性往油面里掺了绵白糖揉和,可油太多导致面团稀散,只能用勺子舀成块状,搁在吊炉上慢慢烘烤。没承想,这“应急之作”竟烤得外酥内软,甜香直钻鼻腔,财主尝后连连称好。
此后赵晋山反复琢磨,终于定下“四油四糖”的黄金配比,并在孟封村开起饼铺,“孟封锅块”就此诞生。那时的孟封镇,恰是京西大官道的必经之地,商队往来不绝,南来北往的客商尝过这酥脆香甜的“锅块”后,无不交口称赞。因在孟封镇购得,久而久之,“孟封饼”的名号便取代了“锅块”,跟着客商的马队传遍四方。
真正让孟封饼“出圈”的,是1900年的一段往事。那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西安,行至徐沟县时,县令以当地最负盛名的孟封饼招待。慈禧咬下一口,酥香在口中化开,当即赞不绝口,传谕取走三担带回行宫。经此一事,孟封饼从地方小吃一跃成为清廷贡品,声名大噪,百年来香韵未减。
老味焕新颜
“打十三四岁跟着父亲揉面起,这孟封饼我做了40多年了。”孟封饼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车四维的手抚过案上的面团,指尖还沾着白面粉,语气里满是感慨——20世纪70年代末跟着父亲学古法手艺,80年代中期还在太原南海街支过小摊,现做现卖的热饼一出炉,总能围满攥着零钱的食客。
做孟封饼,每一步都藏着“斤两”。和面是“根基”,得选新磨的小麦粉,水与油的比例要掐得毫厘不差:多一分水则面团软塌,少一分油则失了醇厚,直接决定着饼的筋道与香气;炒酥是“灵魂”,将油、糖与面粉按比例融和,小火慢炒至微黄,那股独特的油酥香,是孟封饼层次分明的关键;成型时更要讲究手法,需将面团和油酥巧妙组合,手法轻重、力度均匀度都关乎成品的质量。
最考验功夫的,还要数烘烤。“以前用老吊炉,全凭经验看火候,现在换了电烤箱,我把温度摸得更准了。”车四维说着掀开烤箱门,热浪裹着香气扑面而来——上火270℃锁住表面焦香,下火220℃慢烤内里酥软,15分钟一到,出炉的饼通体金黄,凉透后咬下一口,香、酥、软、甜、凉恰好平衡:甜而不腻,是绵白糖的温润;酥而不碎,是油酥层的韧劲;凉而不冷,是面粉本身的暖感,放在嘴里几乎不用嚼,便慢慢化开,余味里满是麦香。
守着老手艺,车四维也懂“顺时变”。过去的孟封饼是一两半(约75克)的大规格,是一家人分食的“稀罕物”,也是长途出行的耐储干粮,“多油多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难得的味觉慰藉。可如今人们讲究健康,他便在不丢老味道的前提下,把糖油用量精准压减了30%到40%,让醇厚里少了负担;考虑到现代人少食多餐的习惯,又把饼缩成35克的独立小包装,揣在包里不占地方,一次一块刚好吃完,再也不用怕剩下的饼回软变味;还琢磨出玫瑰、葵花、芝麻等多种口味,让老饼子也能讨好年轻人的味蕾。
从赵晋山到车四维,孟封饼的手艺已传了四代。每代传人都没守着“老本”不变,而是在古法基础上慢慢调整,才让这炉百年香酥,越品越有新意。
古饼承记忆
10月9日上午10时,孟封村的老槐树下早已排起了队。竹筐里的孟封饼堆得像座小山,金黄的表面还冒着热气,麦香混着芝麻香飘到巷口,引得路过的人不住回头。
穿校服的小男孩攥着皱巴巴的零钱,踮着脚买了5个,刚接过饼就急着掰一块塞进嘴里,含混着说:“比城里饼干香10倍!”车四维一边往纸袋里装饼,一边笑着叮嘱:“慢点儿拿,刚出炉的烫!放凉了更酥。”
熟客也爱跟他打趣:“今儿的饼咋更酥了?”他咧着嘴笑答:“今早的面发得足,火候也正好!”张婶踮着脚往纸箱里塞了两袋,一袋是老味道的古法款,一袋是减糖减油的新款:“娃在西安念大学,天天念叨这口,今天寄过去,明儿他就能尝到家里的味儿了。”
还有客人刚拎着饼,就掏出手机下单快递。指尖在屏幕上敲下“北京东城区”“上海浦东新区”“成都武侯区”……快递单贴在纸箱上,跟着货车驶向远方。那带着热乎气的饼香,裹着家人的牵挂,也载着游子的乡愁,成了千里之外最亲切的“家乡信号”。
百年流转,孟封饼早已不只是一块饼。它裹着晋商古道的烟火气,藏着老手艺人数代的坚守,更成了清徐文化的一张名片:既是中华民族焙烤技艺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每个在外游子心里,那抹化不开的、温热的乡愁印记。
记者 郝晓炜
本版摄影 郭苑甫
记忆档案
从清代厨师赵晋山偶然做出的“锅块”,到慈禧太后盛赞的皇家御饼,再到如今当地人日常早餐与节庆伴手礼,孟封饼历经百年,核心风味始终围绕“香、软、酥、甜”:刚出炉时金黄油亮,表面缀着芝麻,咬下时外皮微酥、内里绵软,甜而不腻;凉食时口感更清爽,牢牢锁住食材本味,成了记忆里的“家乡甜味”。
作为清徐县的标志性面饼,孟封饼凭百年历史与独特风味,成了山西面食文化的“缩影”——外地游客尝一口,便能透过这饼,读懂山西的饮食故事与百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