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是人的一生最初接触的知识,一个小孩牙牙学语,大人就开始教他从一数到十了。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每一部作品中自然会有数字出现,然而在文学作品中,数字留下重大意义与影响的,莫过于《西游记》了。
“八百里”是个虚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容山水之广。此说源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二是代指健壮跑得快的牛。此说源于《世说新语·汰侈》:“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善于奔驰。”《西游记》沿用了“山水之广”这一含义,如:八百里黄风岭、八百里流沙河、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荆棘岭、八百里七绝山、八百里狮驼岭等,并赋予这些山水新的含义:都是取经路上的必经之路,不仅又远又难走,而且都有很厉害的妖怪把守,成为取经路上躲不过的坎,共同形成八十一难一个完整的取经历程。
“八十一”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它是极阳之数九的九次重复,象征终极圆满,事物发展臻于完备的状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评价《西游记》:“作者构思之幻,则大率在八十一难中。”八十一难在《西游记》中具有统领全局的意义,全书的情节就是围绕八十一难展开的。唐僧师徒四人面对八十一难,坚守信念,奋力前行,在攻坚克难中不断磨炼,不仅考验了智慧和勇气,也锻炼了意志和耐心。八十一难完成了,真经取到了,圆满了吗?没有。因为经卷浸在水内,晾晒时《佛本行经》被沾破几卷,所以至今不全,这正应了天地不全之奥秘也。取经是一个理想、一种追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理想和追求也永无止境。这正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
七十二般变化的“七十二”之数,源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七十二候。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源于中医经典《难经》:“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西游记》赋予这两个数字以新的含义。实际上七十二也是个虚数,意思是千变万化。金箍棒能缩至绣花针大小却重量不变,凸显孙悟空变化无常、心性无常。世界风云变幻,没有一秒是静止的,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面对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心想事成是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具有幻想色彩的孙悟空形象,搭建了一座人类从现实社会通向幻想世界的桥梁。几百年前上天、入地、下海的非凡想象,如今正一步一步实现。因此孙悟空的形象,冲破了时空限制,超今越古,风靡全球。
“十万八千”,源于唐代高僧惠能《坛经》:“若论相说里数,即有十万八千;若说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西游记》中“十万八千里”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菩提老祖教会孙悟空独门绝技筋斗云,速度极快,一个筋斗云就能飞十万八千里,说明孙悟空神通广大。二是长安到西天的路程正好是十万八千里。在佛教文化中,十万八千里与“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的教义相呼应,表示通过修行除去内心的恶念和邪念,如同走过十万八千里路程,象征取经之路遥远和不易。
如果说这几个数字的产生源溯广大群众并不十分熟悉,那么经过《西游记》这么一强化、延伸,就像给它们插上了翅膀,翱翔在群众文化生活的广阔天地里。特别是八十一难、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这三个词,已经成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的口头禅,像闪耀在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